以下是严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严嵩在《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唯一的意思是媚上,窃权无利。”在大家眼里,严嵩是历史上真正的奸臣,和李、秦桧一样臭名昭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仔细研究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严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人们讨厌他陷害忠臣贤惠,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他的错。严嵩只是历史的替罪羊。
难怪严嵩根本没有夏言案
在严嵩所做的许多坏事中,诬陷夏燕最让后人愤慨。从表面上看,这件事确实与严嵩有关,但事实远不止于此。当时,严嵩的官位和权力远低于夏燕。如果非要说严嵩把它送到了断头台,那就有点太看不起他了。事实上,夏燕最终的糟糕结局与他以前埋下的许多灾难有关。
[img]489212[/img]
夏燕是一个骄傲的人。虽然他很诚实,但他在法庭上缺乏一种光滑,所以他冒犯了很多想死的人。首先冒犯的是皇帝周围的小太监。夏燕是朝鲜的老官。他不知道这些小太监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是皇帝的耳朵。其他大臣不能说他们尊敬他们,但至少他们可以礼貌地对待他们。夏燕呢?太监根本不理太监,时间长了,难免会有心里不舒服的太监在皇帝面前嚼舌根。
@ 夏言得罪了皇帝上面的许多得力助手,比如当时的锦衣都督陆炳。锦衣总督的职位是什么?那绝对是当时一个可怕的人物。他手中的情报几乎是大臣们的催命符,给了普通人。这样的大人物,即使惹不起,至少也能躲起来。但在夏言这里,他不仅没有躲起来,还主动招惹陆炳。他不得不抓住自己的错误,甚至公开陈述,迫使陆炳谦卑地跑到夏言家跪下求饶。夏言放弃了。
@ 夏言还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那就是当时的皇帝嘉靖。明朝的皇帝都很怀疑,这是老朱家的祖传家风,尤其是嘉靖皇帝,对有异己之心的人永远不会手软。但有一次,嘉靖准备给夏言香叶冠作为对他的赞美,但夏言拒绝接受。原因是这件事不是“正式的朝服”,这让嘉靖皇帝一直感到不安。虽然皇帝也知道夏言傲慢无礼的性格,但嘉靖皇帝本人也是一个任性的人。在这样的天子面前,再傲慢的人也忍不住低头。
[img]489213[/img]
严嵩只是为嘉靖背锅
宦官、间谍、皇帝,这三种朝廷中最不应该冒犯的人,夏燕都占据了。夏燕最后的悲惨死亡确实是由严松和这三方共同实现的。据说,虽然严松主观上确实希望夏燕倒台,但客观上,他在陷害夏燕方面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
作为一个已经臭了一万年的奸臣,历史书中记载的严嵩所作的不仅仅是诬陷夏言,比如沈镰案, 严嵩在杨继盛案、丁汝奎案等事件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是嘉靖皇帝把沈镰送进了监狱。也是嘉靖皇帝让杨继盛死得不好。也是嘉靖皇帝让丁汝奎落地。
虽然严嵩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嘉靖皇帝真正的“凶手”是当之无愧的。综上所述,不难推断,我们口中所谓的奸臣严嵩,只是为皇帝背锅的工具。
为什么严嵩成为历史的替罪羊?
严嵩之会成为历史的替罪羊,有两个原因。@ 明朝与其他朝代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其他朝代的学者想成为一名官员,他们应该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他们不想成为一名官员呢?然后做一个隐士,回到山上。然而,如果明朝的学者不想为朝廷效力,那将是一场巨大的逆转。朱元璋杀害贵溪儒家学者夏伯启叔叔侄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img]489214[/img]
严嵩原本是洪治年间考中进士,但他常年因病隐居在家。他隐居了十年,直到正德十一年才重新复官。为了在朝鲜走得稳,保住脖子上的头,严嵩不得不向其他官员学习成功的经验,然后一步步走到内阁首都的位置。
但是当时成功的方式是什么呢?正是为了取悦皇帝。嘉靖是明朝最负责任的皇帝。一句话让他不开心,从皮开肉开,到当场突然死亡。《明史》中所谓的“唯一的魅力”言论,只是当时的救命之策,是大势所趋。只是严嵩执政了很久,这让他的做法特别抢眼,自然背上了骂名。
@ 在嘉靖皇帝执政期间,虽然明朝还没有达到无可救药的程度,但也是国力日益衰退。嘉靖全心全意崇拜仙道,不理朝政,谁敢对他指指点点,立即战责三大板。但无论如何,嘉靖毕竟是皇帝,总有人为他承担各种误国罪责。在根深蒂固的“尊者忌”观念下,人们常常“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使得当时一切都要插一脚的严嵩成为皇帝的“背锅侠”。
只能说严嵩不能算是好人,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封建官僚的代表,不能说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严嵩真的这么坏吗?他其实是在为别人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