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代的均田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说到唐代的均田制,我们都应该知道,在这方面,为了恢复唐代的农业生产,也积极实施了军农合一的均田制。毕竟,当时的农民一直受到各种强大家庭的限制。那么,这种均田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缺点是什么?
[img]489631[/img]
1、均田制是什么?
在隋朝的基础上,唐代均田制明确取消了奴隶、妇女和耕牛受田制度,放宽了土地销售限制,内容更加详细。根据《武德七年(624)令》、《开元七年(719)令》、《开元二十五年令》的记载,主要内容有: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见丁中),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老人、本病、废疾各给口分田40亩,寡妻妾30亩。丁男和18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是户主,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民户原有的永业田,在不变更所有权的前提下,计算在已受田内,充抵应受的永业、口分额。有封爵的贵族、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可按等级请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勋官可根据勋级请受勋田60亩至30顷。道士受口分田30亩,女冠受口分田20亩。和尚受田与道士、女冠同。官方账户(指政府所属的一种贱口)受田按百姓口分之半请受。宽乡地区的工商人员,可以请永业、口分田,其数量为人民的一半。受田悉足称宽乡,不足称狭乡。狭乡口分田减半授予。狭乡的人不允许在宽乡遥受田亩。永业田和勋田,五品以上官员,只能在宽乡授予,但允许在狭乡买阴赐田充。六品以下可在本乡取还公田充。永业田传子孙,不再收回。口分田死后入官,另行授受,但首先要照顾本户应受田者。有死家贫不能埋葬、犯罪流迁的,允许出售永业田;迁往宽乡、卖充住宅、豪宅店、碾磨的,允许出卖口分田。根据内外官品和职务性质的不同,在职官员有80亩至12公顷的职务分田,以其地租作为工资的一部分,离职时必须移交后任。内外官署各有一顷至四十顷的公园田地,以其地租作为办公费用。与隋同(见租庸)大致相同,均田农民的法定赋役负担。
[img]489632[/img]
2、唐代均田制的基本内容
1、18岁以上的中男丁男,每人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人和残疾人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如果这些人是户主,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杂户受田如人。工商人员和官户受田减半。道士和和尚给田30亩,尼姑和女冠给田20亩。@ 一般女性、部曲、奴仆都不受田间影响。
2、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有爵位的贵族被永业田一百顷递降到五顷。从一品到八、九品,从永业田六十顷递降到二顷。永业田同职事官散官五品以上。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由永业田30顷递降至60亩。@ 各级官僚和政府还分别领取了多少不同的职分田和公庭田,职分田的土地租赁作为官僚工资的补充,公庭田的土地租赁作为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3、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售。人民迁移、无法丧葬的,允许出售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出售房屋、住宅店的,允许出售土地分割。土地购买的数量不得超过其应占的法定数额。
[img]489633[/img]
3、均田制度的弊端
均田制的影响如下:
1、减轻农民负担 。
2、加快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3、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与北魏统治相比,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好处: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农民有可能安居乐业,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积极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不触及封建地主的利益。一方面,它有利于国家征收税收和兵役,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北魏政bai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三,均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型,改变了原有落后的游牧生活,促进了北方民族一体化高潮的出现。
此外,均田系统对后代田系统也有很大的影响,已被北齐、北周、隋唐使用,实施了300多年。该制度的选择和实施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端: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可以用来授予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此,均田农民受田,从一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虽然口分田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却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拥有大量公田,可以授予的土地越来越少。虽然均田令限制了土地销售和占用,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实力脆弱,服务负担沉重。在一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他们被迫出售土地,破产逃跑。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的。就这样,均田制在北魏实施后不久就被破坏了。北魏末年战争后,无主土地和荒地增多。继承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在实施后被破坏。隋末农民起义后,人口大幅减少,土地荒芜,新建的唐朝重新实施均田令,成效显著。唐高宗后,均田制逐渐被破坏。随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国有土地以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施。德宗建中元年实施两税法后,均田制终于瓦解。
唐代的均田制是什么?有什么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