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陶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今天的历史轶事是一代著名将军陶侃成功的早期生活污点。人们通常不熟悉陶侃这个名字。这主要是他生活在晋朝的两个时期。这段历史背景混乱,很少有人关注。然而,唐德宗和宋徽宗时,陶侃分别位列武成王庙64位将领和武庙72位将领。由此可见,陶侃作为武将的历史地位很高。
陶侃出生于曹魏时期,但发迹于西晋末年。他出生在江南社会的底层,当东吴政权被摧毁时,他21岁,见证了亡国的进程。陶侃早年立志有所作为,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社交。后来,陶侃终于成了县里的主簿,他一直在这个位置工作到36、7岁,才北上都城寻求发展。因为陶侃出身寒微,没有靠山,二是少数民族,长相和汉人不一样,很受歧视。陶侃在洛阳混了五六年,只在郎中当了官职。当时是“八王之乱”中期,司马伦篡位,导致诸王在都城混战。住在洛阳的江南人南下,回家避难。于是陶侃谋得武冈县令一职,也结束了“北漂”生涯。
陶侃到任武冈后,因与上级不合,弃官回家当小中正。因缘会下,命运给了近半百年陶侃发财的机会。
[img]490127[/img]
公元303年,张昌在江夏起义,南方逃亡的流民和不堪压迫、远征的壮汉纷纷前往张昌。不到一个月,起义者就增加到3万人。朝廷极度不安,命令荆州刺史刘红镇压。刘红上任后,陶侃为南蛮长史,守卫襄阳。
近50岁的陶侃第一次率领军队作战,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坚守襄阳,抵抗张昌的进攻。刘红的军队被张昌打败了。陶侃奉命主动,先后击败张昌,最终镇压起义。
刘红对陶侃的才华赞不绝口,当众称赞陶侃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不久之后,广陵相陈敏看到朝廷无法控制江东,打算割据自立,起兵占领扬州,让弟弟陈恢沿江西进攻武昌。陶侃奉刘红命,在平定陈恢的战斗中再次立功。
两次立功确立了陶侃在荆州的军事地位。他扫除了前半生的阴霾,成为了一名强大的地方将军。公元306年,刘红去世。不久之后,陶侃的母亲也去世了。陶侃离开,回家守葬。在他的葬礼期间,江南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img]490128[/img]
公元307年,“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司马越的死党司马瑞和北方大族王导进驻建康,逐渐成为江南皇权的代言人。司马瑞有分离江东的趋势。但是,如果你想保护江东的安全,上游也必须得到控制。永嘉五年来,司马瑞以王敦为首,督促军队,统一甘卓、周访等。到了江州,遇到了华谊的势力。
华轶也是司马越的亲信。华轶和司马睿是同一条战线的人是有道理的,但随着世界的变化,目前的利益关系使他们水火不容。华毅在永嘉中期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历史书上说,他很有尊严,同情下属。他以朋友的方式接待各方的英雄,非常受欢迎。他的许多人才聚集在他的指挥下。此外,华谊的职位是朝廷赋予的,占据了法律原则。当时西晋还没有死,可见司马瑞夺取江州并不容易。
陶侃丧葬期满后,他还与东海王司马越拉上了关系。司马越当时负责政治工作。他不希望司马瑞分开江东独立,所以他任命陶侃参军,监督江州的军事工作,帮助华谊约束司马瑞。
[img]490129[/img]
随着司马越的关系和陶侃自身的声誉,华毅表示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3000人,屯夏口。陶侃的侄子陶震参军了华毅。
后来,华毅和司马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达到了紧张的程度。陶震认为,虽然华毅雄心勃勃,但他的才华不足,迟早会被司马瑞摧毁,所以他以生病为借口跑回陶侃,并建议陶侃投靠司马瑞。
陶侃对侄子背信弃义的做法非常生气,斥责他这样做违背忠义,责令陶真赶紧回到华谊身边,坚守岗位。
陶震没听陶侃的话,偷偷跑到建康,叛变投靠司马睿。司马睿很开心,就顺水推舟,和陶侃一起奖励,命陶真参军,加陶侃为奋威将军,假赤楼盖车,鼓吹。
陶侃虽然喊道:“忠诚!”要忠于华轶,既然已经被华轶的对手司马睿奖励了,陶侃就不得不脸红,与华轶分手。因此,华轶精力充沛,最终被打败并被杀。
陶侃,东晋名将,在成功的早期阶段有什么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