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苏轼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被贬黄州的苏轼,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但表面上豁达的他,其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img]488805[/img]
生活,就像股票一样,总是有涨有跌,虽然没有一帆风顺,但也没有触底不反弹。
东山再起
这时,宋神宗皇帝也发自内心地认为苏轼是个天才,一直放在那里很可惜,于是又重新启用了他。在苏轼上任之前,他还遇到了一个“老朋友”王安石。
虽然王安石和苏轼政见不合,但两位绝世才子却在文学才华上相互欣赏,私交很好。
没过多久,宋神宗就去世了,哲宗皇帝就位了。哲宗年轻,太后高氏控制了政府,她使用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离开后立即上任,也顺势召回了自己原来的小伙伴,苏轼从原来的罪臣摇身一变,官升三品,直逼宰相。
司马光上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废除王安石的新法,但此时苏轼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新法本身并不坏,主要问题是执行错误的人。
然而,苏轼这样做,不仅变法派不喜欢他,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也不喜欢他。苏大人变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不仅如此,苏轼后来还卷入了党争的漩涡,精疲力尽的苏轼心生退意,不得不要求外调。
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当时杭州西湖淤泥堆积,湖面上覆盖着大片的水生植物,简直脏到无限。
[img]488806[/img]
苏轼决心改变西湖脏乱差的现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清理淤泥水草,筑起河堤,这是著名的苏堤。
再遇贬黜
苏轼在杭州没有潇洒几天,厄运又来了。
宋哲宗亲政后,打算接父亲的班,继续改变。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中没有好印象的苏轼,成了大家眼中钉、肉中刺、疏宋哲宗、往苏轼身上泼脏水。
年轻的宋哲宗根本没有放过苏轼的意思,直接送给苏轼“三连”,一次又一次的远离,先去英州(今广东英德),再去惠州(今广东惠州),最后贬到琼州(今海南海口)。
此时的苏轼,仕途坎坷,感情生活也屡遭打击,先是妻子王润之去世,后来侍妾和知己朝云也在惠州去世。
宋哲宗把一代老臣贬到琼州。事实上,他只是想让苏轼死在琼州。然而,尽管苏轼抑郁,但他仍然过着洒脱的生活。他买不起羊肉,所以他买了羊脊椎来煮火锅。这是著名的羊蝎子,苏轼也成了羊蝎子的父亲。
[img]488807[/img]
而且在惠州的时候,苏轼也写道:“每天吃300颗荔枝,不辞长做岭南人。”显然是爱吃荔枝到了极点。
苏轼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固执地生活着。他不仅没有死,还死于宋哲宗。最后,他可以离开海南,向朝廷申请常州养老金。结果,他不想在北回常州的路上感冒,最后死于常州。
说了这么多苏轼的经历,我们再来评论一下苏轼。
苏轼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文人之一。
有些人喜欢苏轼的词,有些人讨厌它,有些人称赞它,有些人指出了这个问题。例如,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评论过苏轼的词:“不协调节奏,句子读不修复的诗”。这可能意味着苏轼的词就像一首长短句的诗。它没有音乐性,也不容易唱歌。它太固执了,没有节奏。
[img]488808[/img]
当大多数人提到苏轼时,他们总是把他和豪放派联系在一起。说到豪放派,就是苏轼和辛弃疾。
但其实苏轼的豪放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苏轼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婉约的,比如著名的《蝴蝶恋花·春景》
《蝴蝶爱花春景》的花褪色,红、绿、杏。燕子飞的时候,绿水被人包围。树枝上的柳树吹得很少。世界上没有草。秋千墙外的墙。墙外的行人,墙上的美女笑。笑声渐渐沉寂。多情却被无情惹恼。
清代文人吴衡照曾这样评价苏轼:东坡之心光明磊落,忠爱根于天性,所以词极超旷,意极平和。
王国维也曾说过苏轼:东坡之旷在于神。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苏轼,熊老师认为最合适的就是他扩大了宋词的界限。
苏东坡死后,他的弟子们接过了文坛大旗,北宋即将结束,南宋即将开始。
苏轼有多乐观豁达?他是怎么熬死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