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秦国的话,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说到战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齐、楚、燕、秦、赵、魏、韩七个国家。
很多人总是感叹秦国的“运气”真的很好。他们的对手不仅是一群“糊涂的鸡蛋”,而且是“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只有这样,秦王政才能横扫六合,统治世界。
然而,秦国“代代皆明君”,真的只是“好运”
也许你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img]489310[/img]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统治的齐、楚、晋、越等国家纷纷衰落,进入了一段疲软时期。其中,晋国是清族,晋军被彻底架空,最终分裂。作为曾经统治中原的秦国,也不例外。
进入战国时期(本文以公元前475年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后,秦国的第一位君主(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一位君主,不要误解)是秦国的共同领导人。在他执政期间,秦国南北战无不利,多次击败北方强国义渠和南方蜀国。然而,他死后,他的长子秦躁公和次子秦怀公是“虎父犬子”,完全没有明君的气象,这使得秦国政治黑暗,国力衰落。所有的人都擅长权力,控制政府,这已经威胁到了秦君的权力。
公元前425年,众舒长与大臣发动政变,逼死秦怀公,改立孙嬴肃为君,是秦灵公,秦国最黑暗、最衰落的时期——“四代乱政”拉开序幕。
第二年,秦灵公之子嬴师息出生,这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此时,秦国的国政仍由普通长辈控制,秦灵公手中没有多少实权。在秦国东部的晋清清魏,看到秦国的这种情况,他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两军在少梁激战。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战斗,秦军被打败,魏军占领了少梁地区,并以此为据点侵占了秦国的河西。
[img]489311[/img]
秦国的妃长们看到魏氏实力强大,不愿出兵与魏氏作战,收复失地,只想沿黄河修筑防线,防止魏军西进。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病重。临终前,他把九岁的儿子嬴师西托付给叔叔嬴悼子,希望他能帮嬴师西直到亲政,然后去世。
秦灵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叔父在尸骨不冷的时候,和秦国掌管朝政的普通长辈勾结,为秦简公独立。他近九岁的儿子嬴师琏被迫流亡其他国家!
秦简公即位后,为收复河西失地,于公元前413年主动攻击魏氏,结果却被以逸待劳的魏军痛击。
公元前408年,吴起担任魏西河守将,带领军队进攻秦国。秦简公指挥秦军作战,屡战屡败。最后,他不得不退守洛水。到目前为止,魏军已经占领了秦国河西的全境,秦国只能在洛水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北的狭窄地块龟缩。
公元前389年,秦建公之子秦后惠公动员全国各地的士兵,号称50万大军,亲征御驾,向魏国发起进攻。吴起以5万未经历过战争的魏武卒迎战,两军在阴晋作战。吴起指挥魏武卒重创秦军,在阴晋取得了巨大成功,使魏武卒的名字从此闻名于世。
[img]489312[/img]
另一方面,秦惠公遭受这次惨败后,心情郁结,不久便抑郁而死,他年仅两岁的儿子即位,是为秦出公。
此时,秦灵公之子嬴师西已经流亡魏国足29年了。秦出公年轻,母亲临朝听政,使秦国国政越来越混乱,引起了秦人的强烈不满。嬴师西趁此机会挑起了秦出公母子与秦人的矛盾。
秦人同情嬴师西的经历。此外,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的祖孙执政能力较低。秦国迫切需要一位伟大的君主。因此,秦人想到了流亡其他国家的嬴师西。
公元前385年,嬴师西从魏国回到秦国,受到秦人的热烈欢迎。在秦献公的治理下,秦国结束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国力。
也正是从秦献公开始,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到秦王政,秦国才有了“好运”。
然而,这样的“好运”源于秦人经历了亡国危机和“落后就要挨打”。秦国的君臣们也开始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无数的秦人才能为秦国霸权而战,最终横扫六国,统一世界
秦国能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么?运气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