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面给大家带来古代将军的叛乱时,士兵们为什么不阻止他们赴汤蹈火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在中国古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人伦的重中之重。臣子对君主的不忠意味着儿子对父亲的不孝。在古代王朝,“天下无非是王土,领土之滨,无非是王臣”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王朝统治地区的每个人都是皇帝的臣民,统治地区的每一棵草和树都是皇帝的财产。
无论是这个国家的文武官员、普通人还是穿着盔甲和剑的士兵,他们都应该对皇帝保持绝对的忠诚。即使他们背叛了亲戚,他们也不应该背叛皇帝。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尊君忠诚的观念也刻在了古人的骨子里。但是为什么古代还会有叛乱的将军呢?为什么他的士兵不阻止将军的叛乱,而是为他赴汤蹈火?
假装正义
为什么古代很多将军的叛乱显然是针对皇帝的,他要打出“清君侧”的口号,表明自己是针对皇帝周围的“奸臣”?
例如,如果你想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你低声向他寻求帮助,他可能会高兴地同意;如果你看起来像是在向你寻求帮助,傲慢地胁迫他,其他人可能会忽略你。
用不同的方法做同样的事情,结果会有所不同。
[img]488165[/img]
一个将军,即使他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如果他敢说:“士兵们,我想成为皇帝,请为我而战。成功后,我会用金银财宝和良田美屋奖励你。”
那肯定会失败!
毕竟,只有少数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大多数人都有正义感。在古代尊重君主的思想教育下,忠于皇帝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
不管国君有多昏庸,你都不能反对他,否则你就是乱臣贼子。如果你敢明目张胆地做乱臣贼子,一定会让你的手下离心离德。
汉景帝时代发生了七国之乱
以七国之乱为例,吴王刘英明明想当皇帝,但他起兵时的口号是“清君侧”,说要攻入长安,铲除汉景帝身边的“奸臣”。
当他与其他诸侯合作叛乱时,他还说:“他很忠诚,但他被皇家历史医生赵错切断了封地。可以看出,赵错是个奸臣。这样的人必须和皇帝在一起。让我们攻入长安,拯救皇帝!”
六位心怀不轨的国君对刘英做出了回应。有一段时间,整个东方都不在朝廷的掌握之中。汉景帝觉得势头不对,立即斩断了赵错,以安抚七国。
现在可以吓傻刘英了,你砍了晁错,我起兵的理由不就没了吗?干脆自称皇帝。
对军队的控制
起兵有“正当”的理由是不够的,比这更重要的是对军队的控制。
[img]488166[/img]
控制的强弱在于两点:
士兵是否爱主将。
将领和军官是否相信将军。
举个起兵失败的例子,三国时期,魏将钟会灭蜀后,假装自己有魏明帝郭皇后的遗诏,假装自己有十几万精兵自力更生,说自己让自己起兵废除司马昭篡夺魏国的意图。
然而,司马氏已经在魏国工作了很长时间。钟会带来的灭蜀将领大多忠于司马氏,而不是曹氏。郭皇后的遗诏不能打动他们。
钟会让将军们发誓要与自己合作。将军们不服从,钟会囚禁了他们。然后军队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钟会想谋反,他会杀了你的将军。”
那些士兵害怕他们的将军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更喜欢他们的将军,而不是主将钟会。
于是他们一起进攻钟会大营,钟会也在乱兵中被杀。
什么样的将军对军队有控制力?例如,秦朝的蒙田将军指挥了35万军队十多年,在军队中充满了威望。将军和军官都是他手下的人。这样的军队只知道军队里有将军,而不知道皇帝。
比如秦末楚将项羽,他的将军和士兵都忠于项氏,而不是楚怀王的熊氏。项羽可以擅自分封世界,驱逐楚怀王。
显然,钟会对手下军队的控制力不如蒙田和项羽强大。
[img]488167[/img]
@ 为了避免将军的叛乱,宋朝不允许他们长期指挥一支军队,每两年动员一次。这样,将军就可以避免在军队中积累威望,确保军队中威望最高的人是皇帝。
一些现代大公司也采取了这种做法。一个分公司的经理每两年就被调到其他地方当经理。它被称为“让你在更多的地方积累经验,培养更全面的能力”。事实上,它是为了防止经理在某个部门长期培养亲信力量,使他能够为所欲为。
这样做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将军不能让士兵在一两年内对他有足够的爱和敬畏。当军队经历生死之战时,士兵们很可能会抛弃将军逃跑,这可能会导致敌人的失败和失败。
就像你给别人一张银行卡让他消费,却不给他密码。别人消费什么?给将军兵权,却不给他积累威望的机会。将军用什么打仗?
当古代将军叛乱时,士兵们为什么不阻止他们赴汤蹈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