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顺治和董鄂妃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653年8月25日,顺治皇帝给礼部的一句话震惊了朝野:这个少年天子想废除博尔济吉特皇后,离他们结婚才两年!此外,众所周知,博尔济吉特是孝庄皇后的侄女。这种婚姻不仅是先帝满蒙婚姻政策的延续,也是加强孝庄皇后家族科尔沁地位的重要举措。现在顺治想要废除之后,这显然是要出大事的节奏。
顺治给出的废后理由很简单,有两个:第一,这个亲事最早是多尔根提出的。顺治亲政后,宣布了多尔琏的罪行,剥夺了他的头衔,挖掘了他的坟墓。废除后,由于他与多尔琏有关系,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了与多尔琏的错误路线作斗争的高度。@ 顺治强调,他与皇后没有共同语言。外人可能看不到这个谜。靠近内廷的大臣们应该能够理解,顺治把矛头指向了孝庄。
[img]488323[/img]
孝庄与顺治母子不合,由来已久。@ 孝庄从小就没怎么拉顺治,导致母子关系淡薄;@ 顺治与孝庄的政治观点完全不一致,孝庄一直主张首崇满洲,不喜欢汉文化。偏偏顺治痴迷于汉文化,会说汉语,能熟悉儒家经典,所以两人对立。作为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在政治观点和偏好上完全是她姑姑的翻版,顺治自然不能容忍他。
但朝臣们认为,废后关系到孝庄家族的利益,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纷纷上书反对废后,结果却没想到,孝庄竟然同意废后。原因也很简单:孝庄怕失去儿子。原来,当孝庄教顺治不要浪费时,顺治突然疯了,笑了起来,吓坏了孝庄。她担心儿子会疯,所以她不得不和他在一起。但孝庄家族的利益不能受损,半年多后,孝庄又把侄孙安排成皇后,顺治也不得不勉强接受。原来,孝庄以为这件事终于消失了,没想到,一位神秘女子的出现,再一次打乱了她的算盘。
[img]488324[/img]
满洲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人董鄂氏。据正史记载,这位女子清清白白,应该是选秀入宫。但是18岁入宫,其实已经超过了秀女的年龄,这显然是个问题。而且根据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董鄂氏应该是二婚女子。不要低估这汤若望。他负责钦天监,与顺治有着深厚的私交。顺治还叫他玛法(满语:爷爷)。因此,汤若望的记录是可信的。据汤若望说,顺治曾经迷恋过一位军官的妻子,有一次军官骂了他的妻子,心疼的顺治竟然打了这位军官一巴掌。军官受不了侮辱,自杀了。最后,顺治把这位夫人封为贵妃。贵妃后来生了一个儿子,顺治想成为王子,但早逝,贵妃本人不久就去世了。唐若望说,这显然是董鄂妃啊,至于这个可怜的军官是谁,已经不能研究了。(有野史说是顺治的弟弟博果尔,本文不采纳,因为没有任何依据)
[img]488325[/img]
事实上,汤若望的说法也与正史相对应。清初,有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但在1654年4月,孝庄下令废除该制度。很有可能董鄂氏在入宫侍奉后妃时就被顺治看中了,一来二去就好了,为了防止两人关系的发展,孝庄便废除了命妇入宫的制度。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可怜的军官自杀后,他们终于可以公开在一起了:1656年,董鄂氏正式入宫,被顺治封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董鄂氏就被提升为皇妃,这也充分说明两人是老相识,是有感情基础的。
而且在野史上,总是描述董鄂妃是多么美丽动人,以至于顺治如此痴情。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感动顺治的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四个字:情投意合。据说董鄂妃的母亲是汉人。此外,她从小就和父亲鄂硕一起驻扎在江南。受江南风气的影响,她温柔、细腻、体贴。这是那些出生在满洲和漠南,对汉文化有偏见的后妃所没有的气质。而且痴迷于汉文化的顺治,也因此与董鄂妃有了共同的语言,成为情投意合的一员。
[img]488326[/img]
而一片痴情的顺治,还要给她心爱的女人一个正妻的名字,那就是皇后的位置。因此,1657年,顺治向礼部下令,准备废除后,虽然没有说谁会被封为新皇后,但答案实际上是不言而喻的。而孝庄是不能容忍她家出现第二次废后,坚决不允许,母子俩又针锋相对。幸运的是,董鄂妃很有知识,以死相拼,说顺治废了,“妾不敢生”。顺治在董鄂妃的逼迫下,终于打消了废后的念头。
事实上,董鄂妃知道她集后宫千万宠于一身,已是众矢之的,@ 她低调谨慎,总是尽力而为,生怕被人挑出毛病。女王生病时,她曾在一旁伺候,五天五夜没合眼,甚至恪妃生病时,她也伺候了三天三夜。然而,她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得到回报,可能是命运或阴谋。她的儿子于1658年去世,受此打击的董鄂妃于1660年去世。
这对顺治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虽然顺治封董鄂妃为皇后,以超标待遇埋葬,但伊拉克人已经去世,再也无法挽回,顺治从此抑郁。1661年,无论顺治去世还是出家,他都离开了世界的视线,只留下了一个不悲伤但绝对悲剧的爱情故事。
顺治如此喜欢董鄂妃 顺治为什么不把她当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