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看太多穿越题材的影视剧,会想穿越古代去玩,却担心古代交流不好。毕竟古人真的听不懂。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明白,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文言文时,我们会头疼。我们不知道文言文在考试中丢了多少分。
[img]488258[/img]
刘禹锡的《陋室铭》比较好,至少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意思。但是《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真的很绝望。古人用文言文写文章。他们也用文言文说话吗?
事实上,古人的日常交流也像现代人一样使用白话文。文言文相当于书面语言。它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基本固定。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王朝的变化和少数民族的迁移,古人的口语白话文一直在发生变化,导致了语言的变化。
因此,古人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古人非常重视古籍,我们可以从四书五经贯穿整个历史中知道。这些经典古籍是古代学者必须从事仕途或其他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职业生涯的。
[img]488259[/img]
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在器物、竹简和丝绸上写字。如果使用白话文,字数将远远超出控制。这些书写材料也很昂贵。竹简是不够的。古人写文章时只能简化语言。此时,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优势更加突出。
比如《醉翁亭记》第一句,环滁都山。只有五个字。如果用白话来表达,滁州周围都是山。多了几个字,成本就多了。古人用文言文写文章,控制成本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交流方便。口语白话文变化很快,很多地区的口语差别很大,所以古人为大家设计了一套固定的交流工具。
就像现代人说普通话一样,你不懂方言。你总是能听懂普通话吗?文言文也起着这样的作用,专门用文言文写作,这样读过一些书的人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第三点,也是文言文的优势,简洁到极致,几句话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在东汉改进造纸术后,纸张变得流行起来,古人不必刻意控制成本,而是使用文言文。这也是古代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img]488260[/img]
相反,第四点是白话文不适合写作。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英语口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用白话文记录下来,我们现在可能读不懂这些文章。一旦文言文工具形成千年不变,后人只要稍加学习,就能读懂前人的经典古籍。
古人只有读者才会用文言文,普通人只会用白话文交流。很多读者用文言文有一种优越感,可以区分普通人,这可以从鲁迅塑造的孔乙己的形象中理解。
[img]488261[/img]
孔乙己在日常生活中只会让人发笑。这也说明文言文一直是读者的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读者使用文言文的优越感才逐渐消失。
宋朝以后,白话文和现代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朱元璋没有文化。他写圣旨时使用白话文。在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虽然古人用白话文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还有一个发音问题。古代汉语的发音大约有三个时期,包括西周到汉朝的古音、南北朝到唐朝的古音、宋朝到清朝的古音。
这三种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基本上不可能用普通话与古人交流。然而,今天的闽南语、粤语和一些客家话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发音。
[img]488262[/img]
中华文明已经有几千年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现代人仍然可以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从先秦百家的经典到贯穿近3000年历史的24年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其原因,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外国文明没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遗产从未中断,这可能是由于此。
古代话说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说文言文还是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