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司马光,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历史事迹的介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从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本书中,编者总结了许多供统治者参考的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这本书“鉴于过去,有资于治道”,被命名为“资治通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光没有像《史记》那样从三皇五帝开始,而是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周威烈王23年”呢?原来今年发生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司马光认为这很重要。
[img]486015[/img]
二十三年戊寅,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韩、赵、魏三是晋国的清朝,原本只是周朝的“陪臣”,现在自立门户,被周王封为诸侯,而原来的晋国却被这三个家庭瓜分,不存在。这是非常有名的“三家分晋”。然后司马光对此事发表了很大的评论,可谓《资治通鉴》全书提纲的“中心思想”,给大家解读一下。读完这段话,就读完了整部《资治通鉴》。从那以后,司马光就按照这个想法写下了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臣光说:臣闻天子的职务不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也是如此;什么是分?君臣是也;什么是名字?公、侯、卿、医生也是。丈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不敢不跑而服役,难道不以礼为纲纪!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制支叶;下一件事,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根。然后国家治安可以上下相保。故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孔子在卫国流亡期间,卫灵公准备重用他,子路问孔子,如果卫灵公重用你,你的第一步是什么?孔子说,我的第一步就是赶紧建立自己的名字。子路一听,艾玛,孔老师你也太迂腐了,卫国国事千头万绪,怎么能在这些虚名上下功夫呢?孔子说,子路你也太野了,我没教你跟我说话要文明礼貌吗?一个上道人通常会选择性地闭嘴,因为他不懂什么。如果名字没有建立起来,下面就没人听上面说的话了。如果没人听,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什么都做不了,就不能建立礼乐制度。如果礼乐制度崩溃,就不能建立奖惩措施。奖惩措施混乱后,普通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只有把名字定下来,一个领导才有发言权,才能传达命令,把事情做好。以后你已经说过脑子了,不要漫不经心。
万事如意,必须先正名。
[img]486016[/img]
司马光说,天子的首要职责是建立礼乐制度,给大家定名。谁是公爵,谁是侯爵,谁是清,谁是士大夫,一步一步,整体清晰。上位者指导下位者,就像大脑指挥手臂和腿,树根为树干和树叶提供营养;下位者服务上位者,就像手脚保护大脑,树干和树叶保护树根一样。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完全来自孔子。司马光的“制礼”是孔子的“正名”。
以乾坤为首的文王序《易》。孔子系说:孔子系说:天尊地卑,乾坤定了,卑高以陈,贵贱之地。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为见圣人于君臣之时,也不是不可能。不是杰,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分,君臣之分,守节伏死。因此,以微子代纣,则成汤配天;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但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乱。故说:礼莫大于分也。
司马光接着解释说,周文王创作《周易》的第一句话是“天尊地卑,乾坤定了。 “君臣之间的名分不能像天地一样改变。孔子在春秋时期,尊重周王室,贬低各行各业的诸侯。周王虽然衰落,周王虽然没人听,但还是写在诸侯面前。如果微子启当年取代了纣王的皇位,殷商就不会亡国(微子启和纣王是兄弟,微子启是大哥,但他们是普通的儿子,纣王的第二个儿子,但他们是合法的儿子,所以他的父亲把皇位传给了纣王,但他们死了。若传给微子启,则不会亡国。当然,这只是司马光一家的话,但事实并非如此。)。但微子启宁宁可亡国也不能取代纣王,即不能破坏殷商的“长子继承制度”,不能破坏君臣名分。
[img]486017[/img]
以周之地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大于。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宗主世界,虽然晋、楚、齐、秦之强,却不敢加。为什么呢?徒以名分,依然存在。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均足以自为。但是,那些不敢死的人,是不是因为力量不够而受不了?是怕奸犯,天下共同批评。
周王地盘小,人口少,但几百年来他仍然成为诸侯国的老板,诸侯们每年都在贡献。就连晋楚齐秦这样的大国也不敢贸然强犯。根本原因是周王的名字还在。虽然季氏在法庭上舞八一(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一,诸侯用六一,卿大夫用四一,士用二一。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一,却用八一。属于犯上之举),把鲁庄公赶走了,但还是鲁国的清,没有自立门户;田常虽然杀了齐简公,但还是用了齐国的国号(田氏代姜),不是力所不能,而是不想背“乱臣贼子”的名字。怕背叛乱臣贼子的名字,天下诸侯一起来讨伐他。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为诸侯,是区名分复不能守而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了。或者认为当是的时候,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然欲不许,但可以得到吗?是大不然。丈夫三晋虽强,不顾天下之惩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天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谁得而讨之!
韩、赵、魏三家分晋,纯属乱臣贼子。即使周皇室不能攻击他们,他们也不应该给他们诸侯一个名字。如果他们不给他们一个名字,他们将永远是乱臣贼子。如果他们将来有机会攻击他们,他们仍然是合理的。给他们一个名字,他们就是严肃的诸侯,所以很难攻击他们。
因此,三晋被列为诸侯,不是三晋的坏礼物,而是天子的坏礼物。君臣之礼不好,天下智力雄厚,使圣贤成为诸侯之后,国家无不可磨灭,生民之类的侵蚀,难道不可悲吗?
三家分晋这件事,不怪韩赵魏,怪周王。周王本人破坏了礼乐制度,战国争霸,各国争夺武力,不讲文德,导致生物涂炭,悲鸿遍野。最后,“虎狼之邦”秦国统治了世界。根本原因在于周王给了韩赵魏三个诸侯的名字。
为什么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23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