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朝爆发了一起入关后最大的贪污案。案件前后共涉及总督、布政使、州、府、县各级官员,侵吞白银1200人,12000至12000人,12000至22000人,22000至12000人,10000人以上,甘肃省几乎所有官员都染指。经审理,有28名官员被判处斩首,51名官员被判处斩首等待,秋后被要求斩首。另外46人被派往边境服役,追回赃款281万余元。这是甘肃冒救案,后人称之为“清朝最大的腐败案”。
案件的发生始于购买学历。国子监可以算是当时学生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进入国子监后,他们基本上有机会直接当官。清朝允许通过捐粮购买进入国子监管的名额,称为捐赠监管,这也被视为富人伤害子女入仕的捷径。甘肃贫瘠人口贫穷,自然条件差,经常发生灾害。捐赠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朝廷分配救济粮食的压力,但容易滋生腐败,一度停止。
[img]485976[/img]
王作为甘肃布政使后,买通户部法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等人,努力促进捐监旧例的恢复。表面上看,王专注于收捐监粮,却偷偷和总督勒尔谨勾结,让监生把所有应捐的粮米都换成白银,这样他就可以吃饱私囊了。他还将蒋全迪调到兰州知府,专门处理捐赠监督。为了避免被发现,他们谎报灾情,上下勾结各地官员,制定了一套相当详细的实施细则,消除了捐赠监狱粮食的虚假费用。就这样,官员们得到了好处,朝廷也认为救灾,最痛苦的是灾民,什么也没得到。
[img]485978[/img]
甘肃上下官员的巨大利益成了绳子上的蚱蜢,没有人举报。这种腐败已经七年没有被发现了。王还收捐监有效,升职调任浙江巡抚。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本来是一个亲政爱民的人,但也没有经得起利益的诱惑,重蹈王的覆辙。直到苏四十三起义爆发,奏折中提到甘肃阴雨连绵,兵力延迟,平叛军的进步受到阻碍。乾隆心里开始警惕,意识到甘肃连年干旱诈骗,捐赠监督存在问题。
[img]485979[/img]
乾隆对甘浙捐监案进行了调查,命令阿桂、李侍尧负责甘肃,陈慧祖对浙江进行了清查,严厉处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案件终于解决了。乾隆命令王立即正法,勒尔金自杀,王廷等待,其他官员也得到了处理。甘肃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参与了此案。然而,这起腐败案件还没有结束。在检查王的财产时,也发生了腐败事件。陈慧祖等人偷了玉器、书法和绘画。后来,他们发现陈慧祖损失了130多万美元,并被命令自杀。
到目前为止,十年前开始的甘肃省冒救案已经完全结束。腐败的数量、持续时间、涉及官员的数量以及对罪犯的严厉惩罚都是以前从未见过的。
清朝最大的腐败案件——甘肃冒救案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