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明朝时期的粮长,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有关历史事迹的介绍。
公元1371年,朱元璋颁布了《两浙秋粮诏》,这是“粮长制”的原型。每年征粮时,朝廷都需要派大量官员监督征粮。有了这个“粮长制”,朝廷征粮时就不再派官了。这项原有的监督、收集和运输任务交给了村民共同推荐的人。这个人就是粮长,这个制度也在全国各地实施。
成立之初,造福万民
明朝成立之初,贪官猖獗,底层出身的朱元璋深受其害,特别讨厌这些贪官,一批又一批地杀人。贪官几乎解决了高层官员中的问题,朱元璋开始思考低层官员鱼肉人的情况。这时,村民中德高度重视的“粮长”出现了。朱元璋认为,每个人都是村民的邻居。征收粮食和税收时,他们不会欺负人民,征收粮食和税收会更容易。
除了避免低级官员和鱼人,粮长的设立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大大节省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现在很少有粮长能完成一项任务。朱元璋也深深地尊重这项政策,甚至说“粮长的设置方便有司,方便细民”。当然,朱元璋也考虑到粮长会腐败的情况,在刑法中设立了粮长腐败者剥皮刑。
[img]483192[/img]
许多特权已成为“肥差”
据《明实录》记载:“自今粮长有杂犯死罪及流,徒者,止杖之,免其输作...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
这种粮长有很多好处,虽然不能说是前途无量,但当上粮长后,威望逐渐增加,至少也是朝廷认可的官员。除了监督粮食运输的征收外,朝廷有时还会安排其他任务,检查土地,开垦荒地,规范普通人,作为当地审理案件的陪审员,甚至有犯罪后“减少”的特权,做好也可以进入北京圣人,跳过科举考试,直接进入仕途。
这么多令人羡慕的好处,粮长成立之初,自然是万民抢劫,趋之若鹜。只要能成为这个粮长,继承就像封建王朝的继承制,传给自己的后代,生怕别人抢了这个美差。
乍一看,粮长的建立确实是造福人民的好事,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与预期的事情相反。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有了这些特权,粮长开始徇私舞弊,鱼人饱了私囊。即使他们随时可能被剥皮,无数的粮长仍然冒着风险。可见粮长这个职位的“油水”有多丰富,这种美差也成了“肥差”。
[img]483193[/img]
粮长一年,破产,避之不及
那为什么这种让无数人向往的“肥差”在后期会让人避之不及呢?最重要的是,两极分化的逐渐加剧。明朝的王子越来越多。“大朱”生下了“小朱”,他们的子孙后代无穷无尽。在子孙后代的继承下,土地逐渐被瓜分。朝廷的高级官员、权贵甚至太监也凭借自己的权力不断抢占土地。几乎所有这些高级官员和王子都有政治特权。减税对他们来说很正常。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免税。即使他们纳税,地方政府也不敢接受。
然后是占据大部分土地的民间地主。虽然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如免税和减税,但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来逃税,巧妙地建立自己的名字,或者把自己的土地转让给别人的名字,或者秘密与政府勾结,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有。占据全国大部分收入的富人试图避免税收。即使穷人杀了他,他也付不起这么高的税。慢慢地,国家财政收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日本海盗的混乱,女性的真正崛起,加上农民的动荡,导致国家对财政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粮食长征的指标越来越高,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只收集穷人的粮食。为了完成任务,避免受到惩罚,我们只能自己贴钱来弥补损失。正如朱国帧所说,“家里有千两黄金,上一年粮长下来,也会破产”。
一方面,弥补自己的赤字,另一方面,粮食负责人权力的分化。为了避免粮食负责人的私人口袋,从一个人的垄断权到后期数十人的共同责任和相互监督,此时没有人敢行贿,可以进入北京的荣誉也被取消。
[img]483194[/img]
粮食生长的好处消失了,剩下的都是亏损的生意。村里的乡绅和豪族自然不愿意做。就这样,“你推我,我推你”从原来的“永充”变成了“轮充”。即使村里的乡绅轮充,也很痛苦。粮食生长已经成为全村人民的责任。每个人都轮流做,这时,它变成了“朋友充电”。
就这样,曾经人人向往的“美差”变成了让人避免瘟疫的恐惧。
明朝的粮长本是一种肥差,有很多特权,为什么以后大家都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