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简单的话来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据历史记载,周公曾协助他的兄弟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新王位的王位还年轻,所以周公作为叔叔协助王位处理政治事务,曾经“实践王位”,也就是说,他赢得了王位。受到后人尊敬的周公真的做过这种被儒家正统思想视为“大逆转”的事情吗?
[img]480345[/img]
说到周公,人们可能并不熟悉,但说到“周公解梦”,这可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事实上,周公是中国西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被尊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一生中最受尊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成语“周公吐哺”( 意思是在位者礼贤下士)是周公的故事。但历史记载称,周公曾“践天子位”,即夺侄子王位。这是真的吗?
让我们从史书的记载开始。
左传·西公二十六 年中记载,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继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在《史记·周本纪》中,他还说:“周公...就是摄行政,当国。”
从这个判断来看,周公只是为了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帮助年轻的成王处理政事。
[img]480346[/img]
相反,记载认为周公确实是“践天子之位”,《尚书》尤其持这种态度。《尚书·大传》明确表示:“周公身居位,听天子为政。”
《尚书·大高》中的名字也能看出一些线索,文中的“王”称文王为“宁王”,又称“宁考”。所谓考试,自然是指已故的父亲,而此时能这样称呼文王的人只有周公一人。《尚书·康高》又有这样一段话:“王若说:孟侯,我的弟弟,小子封。“封”是周公的同母弟康叔的名字,高中的“王”称康叔为弟弟,显然这个王指的是周公。
从这些材料来看,周公确实自称王。
但问题是,如果周公真的“践天子之位”,取代了侄子成王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后人对周公还有很多赞美呢?
[img]480347[/img]
第一种观点是,周公乃“假为天子”,他为了整个周朝的功绩背负了“称王这个”的恶名。当时世界初定,周朝危机重重,尤其是东方尚未平定,足以威胁新王朝。
正是这样,周公才对太公和召公说:“我之 弗辟,我不能告我先王。”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是王位,一旦诸侯叛乱,先王未完成的事业就会继续,恐怕我死后就没有面子见先王了。
荀子儒家效果还说:“周公践天子位的原因是“邪恶世界的两倍”。还应该看到,吴王曾经主张“我的兄弟是后来的”,即他死后,他的兄弟周公继承了王位。周公突然感到害怕,“ 泪流满面”,表示绝对不能接受这个想法。可见周公没有篡位的欲望。
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对周公颇有微词,说周公践的天子位是“恶天下之倍周”的《荀子》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说“周公屏成王,武王属天……消退如固有”,即对周公提出批评——这种“如固有”的态度不篡位是什么?
《史记》、《燕召公世家》、《鲁周公世家》都记载太公、召公对周公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对周公的行为表示怀疑,说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据历史记载,周公“假天子位”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这也是历史上的疑点。对周公持积极态度的人认为,既然周公是为了国家,当成王长大后足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时,自然会归政于成王。
[img]480348[/img]
有些人也认为这只是周公玩权力的诡计。周公的王位行为引起了周王室两位官员的怀疑,关叔叔和蔡叔叔的反应更加激烈,甚至联合武庚叛乱,然后关中地区也陷入了混乱。
史料还记载,当时“西方人也不安静”。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周公的预期。周公迅速改变了态度。首先,他派兵平息蔡之乱。另一方面,他赢得了召公的权力,并与召公平分享了权力。“从陕西到西,召公主;从陕西到东,周公主”。
@ 周公的长子被封为诸侯,而次子则留在周室,世代共掌王权。这不仅不会再给自己带来批评,而且手中的权力也不会减少。
还有人说周公即位是正常的。武王在世时多次称赞周公“知识渊博”,认为只有周公才能“在于兹” ,能稳定周初的政局,甚至告诉周公,他死后会把王位传授给他。
而且周公确实没有辜负兄弟们的期望, 在他在位的七年里,西周王朝的基本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还有,“兄弟死弟及” 当时的社会制度继续受到继位方式的影响, 周公“践天子位”是无可争议的。
@ 周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光明正大地代表王政,还是有篡位的野心,耍尽阴谋诡计未能成功?千年后的今天,只能评论。
周公曾经抢了侄子的王位,真的是这样吗?史料是怎么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