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成立后,为了解决契丹的威胁,宋太宗时期发动了两次战争,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但都失败了。河北失去了自然保险,首都位于河南。北宋政府不得不招募大量军队,沿河北中部的沱沱河建设防线。然而,沱沱河不是南方的长江。它不仅水量小,河流狭窄,而且在冬天结冰,很难阻止契丹的骑兵。
宋太宗发动高粱河战役以来,开启了宋辽全面战争的序幕,战争已经进行了25年。几乎每一场战争都经常让宋辽双方伤亡数万人。因此,在宋景德的第一年,辽国统治者萧太后与辽圣宗亲征,发动了一场孤注一掷的南下战役。宋代史料称之为景德之战。
[img]480030[/img]
禅渊之盟背景
景德之战分为几个阶段,宋辽两帝直接对峙的禅州之战最终决定了禅渊之盟的结果。现阶段,河北战场上有三个重兵集团有10多万人:
1、辽圣宗主力:20~30万人
2、宋真宗主力(开封预备队+部分河北军):10余万人
3、定州军王超:10万人
从战役的发展来看,辽军的攻城能力令人担忧。首先,他们在颍州城下立兵,然后绕过坚城天雄军。原本第一个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团根本没碰过。@ 辽军推进到禅州时,已经是弩的尽头了。即使宋真宗的主力军少于辽军,依托黄河和坚城的10多万宋军显然不可能再向前突破。
此时,战争形势从各种意义上陷入僵局——只有从禅战场,辽军占主导地位,宋军占主导地位;虽然在战斗中意外杀死了辽军将军萧,但宋军没有取得其他决定性胜利;定州王超集团10万人从未动过,成为辽主心中的剑,使他不敢全力进攻禅州。可想而知,深入宋境顿兵坚城时,被10万人从背后插一刀,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要糟糕得多。
然而,辽主不知道的是,宋真宗这个时候比他大,王超根本不听指挥。
辽主以为宋真宗和王超随时都会被攻击(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团)≒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不会来(宋真宗的主力军)<辽主力),但只有辽主知道宋真宗不知道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意外死亡..只有王超,他的脑子好像在抽风(虽然这个产品违反了法令,但事后似乎没有反叛的想法。我不知道该怎么想)。
所以宋主和辽主在禅渊会盟之前,其实都挺内疚的。他们都怕对方疯了,和自己一起死,都发现对方比自己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实际上,尽快达成停战协议是非常迫切的。宋辽双方在禅州的谈判在此背景下开始。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才能对一系列看似异常的谈判结果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img]480031[/img]
禅渊之盟的意义
禅源联盟。许多人认为这个联盟是一个耻辱性的条约。现在让我们先谈谈这个禅源联盟的内容。禅源联盟的内容主要是:宋朝向辽国缴纳10.2万银币和20万丝绸;两国成为兄弟友谊;两国同意在边境驻军,各守边界;
两国边境的人民不得互相入侵。如果有小偷在边境流浪,两国军队不得被对方允许越境追捕;两国固有的城市仍然可以驻扎在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建造新的城市和挖掘河流。
此后,100多年来,宋辽之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争。他们互相关注,共使用380次。辽朝边境发生饥荒,宋朝也派人到边境救济。宋真宗崩溃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藏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沾了眼泪”。
事实上,禅源联盟最大的好处是宋朝没有损失太多的土地,岁币的支出也不如兵费的1%或2%。“如果你知道禅源联盟没有错。”战争结束后,节省了巨额战争费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这是禅源联盟最大的好处。
[img]480032[/img]
尽管宋朝和契丹在签署《禅渊之盟》后相当长时间没有发生战争。然而,河北自然危险的丧失使宋人仍然生活在恐惧中,担心契丹有一天会突然撕毁禅渊之盟,攻击宋朝。但撕毁禅渊之盟的不是契丹,而是北宋。
女真人兴起后,宋徽宗看到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于是与女真人达成了海上之盟,共同攻击契丹。
1125年,契丹灭亡,但宋朝不仅没有完全恢复整个燕云十六州,而且面临着比契丹更强大的女真。契丹灭亡两年后,北宋灭亡。后来,赵建立的南宋只有一半,所以他不再担心北方的问题。
禅渊之盟的背景是什么?北宋为何愿意签订这样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