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曾国藩是如何训练湘军探索湘军的起源、特点和本质的?

说到湘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历史事迹的介绍。

湘军的由来

湘军起源于团练,团练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一种特殊模式。1796年2月15日,著名的白莲教起义在清朝爆发。农民起义军转战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导致清朝官兵不知所措。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军的流动作战,嘉庆皇帝采纳了明亮大臣和德楞泰的意见,让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乡绅建造土堡,聚集人民自卫。此后,嘉庆皇帝在土堡的基础上发展了团练。也就是说,让每个土堡自己从土堡的居民中招募军队自卫。团练兴起后,农民起义军没有粮草和兵源,嘉庆九年(1804年)被清军镇压。

白莲教起义后,清朝喜欢用团练的方法来对付全国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修建土堡,聚集人民,清理坚壁,举行团练。1850年咸丰年间,湖南湘乡大批党举行了农民起义。朱孙是一支通过举办团练来对付一个又一个农民起义的军队。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靠近广西的湖南绅士非常紧张,因此朱孙毅扩大了团练规模。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王鑫、罗泽南、易良干与数百人团练对抗太平军。

事实上,1852年1月8日,咸丰皇帝传达了一项法令,要求当时在家闲着的曾国藩协助湖南当地官员组织团练。然后,1月29日,曾国藩来到湖南首都长沙。然而,在曾国藩到达之前,湖南巡抚张良基已经征集了当地团练来守卫长沙。湘乡县的王欣、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和他们携带了1000人前往长沙。曾国藩依靠这一千人组织团练。曾国藩把这些人分为中、左、右三大营。这些地方的团练领导是未来著名的湘军将军。

1853年,曾国藩的训练成绩不错,连续镇压了几起农民起义。然而,曾国藩在长沙训练军队时,召集军队练习的问题冒犯了绿营士兵和绿营领袖,最终与湖南官员关系不好,被迫退出长沙。自1853年9月以来,曾国藩一直带领军队到衡阳训练。1854年2月25日,曾国带领湘军北上期间,湘军正式成型。在衡阳的发展过程中,湘军分别培养了水陆两军,军队中有1.7万多人。战舰361艘,洋炮500多尊,军械数千件,子药20多万斤,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img]477975[/img]

湘军的特色

清军的两大分支是绿营和八旗。绿营和八旗采用制度。八旗入关后不久就腐烂了。从那以后,它们依靠招募关外的少数民族作为八旗的主力军。绿营是清朝入关后的重要武装力量,也是清朝的主力军。但随着清朝大规模战争的减少,绿营也逐渐衰落。晚清时节,绿营兵吸食鸦片,藏妓女,绿营军官扣除工资,吃空工资,使绿营兵没有战斗力,面对太平军的崛起,绿营兵脆弱,经常崩溃数千英里,清朝依靠绿营兵建立江南,江北营,反复被太平军打破是证明。此外,绿营和八旗士兵代代相传,代代相传。当兵成为清朝军队的工作,而不是职业。他们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层士兵身份,根本无法适应战场上危险的环境。

曾国藩成立湘军时,极度鄙视绿营。这不是曾国藩的个人观点,而是胡林翼等同时代人的共识。因此,他准备重建湘军的特色,这也是湘军的独特特点:

湘军将领多为儒生,湘军士兵为农民。据《湘军兵志》记载,湘军将领可考179人,其中儒生104人,占58%,武将只有75人,占42%;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三位统帅都是儒生,15位重要工作人员也是儒生,13人中有8人是儒生,43人中有28人是儒生,10人中有9人是儒生。湘军的普通士兵大多是农民。曾国藩高度赞扬农民的辛勤工作,尤其是湖南山区的农民。他认为这些人很简单,最容易作为士兵出去。

湘军的人身依附特征很强。湘军成立后,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曾国藩要求湘军将军必须在湖南人中招募士兵,领兵的将军需要亲自挑选士兵和军官,不能让别人工作,士兵的选择也有相应的标准。由于上到湘军统领,下到普通士卒都是湖南人,下属军士都是上级军官选拔的,这让下属对上级忠心耿耿。此外,湘军大多是亲戚、朋友、村民和其他关系,这使得湘军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湘军可以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部队。湘军士兵用流血伤亡实现了曾国藩的政治欲望。

[img]477976[/img]

湘军的训练和教育也不一样。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勤奋第一”。曾国藩本人强调湘军训练的勤奋,因此制定了大量的训练规则。曾国藩制定了大量的日常训练规则,要求湘军进行日常训练。因此,他制定了军事规则,如命名、演习、墙壁、巡逻和哨兵,要求湘军严格执行。曾国藩还将儒家教育纳入了湘军的教育体系。他制定了许多营规,将湘军的纪律与封建礼教相结合,试图通过思想教育教育湘军。

湘军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湘军仍然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军队。曾国藩按照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训练模式逐一组建湘军。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湘军的军事组织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湘军主要使用劈山炮、举枪和小枪,但近战的主要作战武器仍以刀矛为主。湘军的大规模作战单位是“营”,湘军的一个营不是现代军事制度中的营。湘军的营制包括步兵营制、水师营制、马队营制、车营营制四个方面。湘军的主要作战力量仍然是步兵,步兵营制是湘军的主要模式。

湘军每个步兵营前后有四个哨兵,营官直辖6支亲兵,每支亲兵10支,其中2支用劈山炮,3支用刀矛,1支用小枪。每个哨子都有一个哨子和一个哨子长度,下属8个小队,每个队都有12名士兵。因此,湘军的一个营地有32支队伍和38支亲兵队伍。这些士兵是作战的主力军。军队的后勤主要由长夫处理。行军时,长夫负责运输军事装备;营地结束后,长夫负责挖壕沟,修建防御墙。但是他们不参加战斗,但是长夫的数量是由军官决定的,吃空薪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img]477977[/img]

从湘军制度来看,湘军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仍处于中国古典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军事组织模式仍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同样属于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军,湘军的战斗力不如太平军。直到太平天在中国互相残杀,他们才被湘军成功镇压。然而,湘军在对付太平军时的凶残也被揭露出来。然而,湘军最终完成了军队的转型。此后,必须称赞左宗棠镇压陕甘回乱,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

然而,封建军队的缺点也使湘军和湘军的年轻一代淮军深受其害。镇压太平天国后,湘军出现了暮光之城,即绿营兵的各种缺点,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之一,这也与清朝在最后统治时期没有现代化改革有关。正是这样,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各国,这反映在军事上。直到最后一场甲午战争,清朝最精锐的淮军才被打败。


曾国藩是如何训练湘军探索湘军的起源、特点和本质的?曾国藩是如何训练湘军探索湘军的起源、特点和本质的?

,

  • 荒唐的天王:洪秀全临死前的话让人哭笑不得
  • 1862年,曾国权率领10多万湘军精锐围困天平天国都城天京。经过激烈的战斗,到1863年底,湘军几乎突破了天京外的所有战略要地...

  • 曾国藩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生活
  • 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带着一个学者来到北京...

  • 八帝权臣一度悲喜长剧:清朝历任总督的悲喜生活
  • 直隶总督署大门两侧,一副黑底金字对联特别引人注目。上联是:北吞沙漠,南面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霸,西岳日本为屏障;...

  • 李鸿章是土豪劣绅:资产约10亿元
  • 不用说,李鸿章有钱。他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经营自己的生活。他为中国一代洋务,不可能帮助五兄弟“脱贫致...

  • 李鸿章曾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 为自己留后路
  • 光绪二十二年初夏(1896),李鸿章担任专使,赴俄庆祝沙皇加冕礼是虚假的,签署《中俄密约》是真的。之后的行程就是游历和考察...

  • 揭露曾国藩遗嘱的内容:曾国藩遗嘱有哪四句话?
  •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中发挥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