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心中都有崇高的理想,而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往往不存在。理想国家中朝堂上的君主是圣明的,官员是诚实的,人民是富有的,路上没有遗迹,晚上也没有家庭关闭。然而,现实往往非常残酷,一个人很难改变。因此,文人通过多种方式发泄这种不满,有些人沉迷于风景,有些人不快乐,有些人选择依靠自己的才能。
历代狂人大多独立无边,大喊大叫。比如西晋阮籍穷途歌哭,一句“时无英雄,让竖子成名”的惊人话,从气势上压倒了世界上所有的文人。在明朝,文人感染了“疯狂”的病人,但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
元明之交,中原板荡,王刚解纽,为人格意识的滋生提供了合适的气候条件。明初,才子解缙写了几万字书,敢于评价嗜血狂朱元璋的政治,真的可以说是“刀尖跳舞”。大学生方在朱迪面前拒绝起草诏书,写了一个大“篡”字。
学者们疯狂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高大的自我。这种个性意识到明中叶后,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所知道的唐伯虎并不像周星驰扮演的那样浪漫和自我欣赏,而是很容易在红粉中。他因科举舞弊而与官场绝缘。从那时起,他很穷,但他失去了低眉的妾的精神。”他一天工作两天,已经超过36000场比赛。”
[img]478906[/img]
徐文长虽然名不如唐伯虎,但才华横溢,以至于齐白石甚至想早生300年磨墨理纸。他也半辈子落魄,没办法。晚年自杀多次。有时候我自己拿起斧头,“打破头,血流满面,头骨骨折”。;有时用锋利的锥子,“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能死”。正是通过这种疯狂的行为,他才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与徐文长相比,李志的命运也很糟糕,但他的疯狂更叛逆。在学院讲课时,当他遇到峨冠博带的道教先生提问时,他刷了刷袖子说:“最好和歌舞女一起唱歌。”他没有戒烟,仍然喝酒吃肉。当时,和李志一样的僧侣很多。他们责骂佛陀,自发地用自己的真实气质来对抗时代的虚伪和堕落。
[img]478907[/img]
76岁时,李志以“敢倡乱道,乱世诬民”的罪名,被带到首都入狱。他没有向当权者低头,抱着必死之心,用剃刀自断咽喉,血流遍地,气息持续了两天。侍者问他:“痛吗?他指着蘸血写道:“不痛。侍者又问:“你为什么要自杀?“七十老翁为什么要求?”李志又写道”“我道不孤”,李琏的血性强烈。当时他的理论和作品都有大量的信徒和读者。
明代文人在封建专制的罗网上,以惊人的举动、惊人的才华和令人震惊的言论,正直地写着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字。他们用极其痛苦的存在向子孙后代证明,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生活过,但也很精彩。
李志很有才华,为什么要自杀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