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涌现出一批名将名士,其中东吴人才辈出,东吴自古以来就有“江东子弟多才俊”的美誉。楚汉时期的霸王项羽和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都来自这里。也有很多人才可以独立于孙吴,如周瑜、鲁肃、鲁迅等。这些人都是演义中熟悉的人物。然而,在历史上,苏州还有一个支柱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昭。为什么张昭的名气不是其他江东才俊?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张昭。
徐州彭城人张昭字布。张昭年轻时好学,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起闻名友好。张昭成年后被推荐为孝廉,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提高,于是拒绝了孝廉的称号,继续致力于学习。后来,恰逢东汉末年。为了避免战争,张昭选择逃往江南。当时,孙策在江南分开了。当他听说张昭来时,他立刻找到了他。孙策对张昭很有礼貌,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后来,他被孙策视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张昭经手几乎所有孙策领土上的重要事务,为孙策的早期发展和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img]476042[/img]
不幸的是,孙策在施展报复之前就被暗杀了。临死前,孙策委托孙权说:“内事托子布,外事全靠公瑾。”。这里的子布是关于张昭的。从这句遗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孙策对张昭的重视和信任。张昭也是一个孤独的大臣。孙策死后,张昭仍然忠诚地帮助孙权稳定苏州的局势。
[img]476043[/img]
张昭为东吴政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合理地说,这样一位重要的大臣肯定会被重复使用。然而,事实上,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重要原因是,赤壁战争前,张昭建议孙权主动投降。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人们经常鄙视这种屈辱求和的人物。很多人认为张昭选择投降是为了名利。事实并非如此。从他年轻时多次拒绝推荐可以看出,张昭并不热衷于名利。而且,赤壁之战最终的胜利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不管英雄是士气还是军队数量,曹操都是压倒性的优势。单从战略分析来看,张昭的主降没有错。事实上,主战更倾向于战斗。如果你赢了,你会得到很高的利润。如果你输了,你将一无所有。而且,考虑到江东的众多人,贸然开战相当于水火之中的万民,把这当成他的污点其实是冤枉了他。
张昭是东吴的栋梁之臣,为什么他的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