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豫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史记》中有一篇题为《刺客列传》的文章,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个刺客。其中一个为了行刺不惜毁容,但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但即便如此,在后人的历史中,提到他的名字,人们也会想到“侠义”这个词。这背后有哪些故事?
不惜一切代价行刺,只为报答知遇的恩情
不惜毁容两次行刺的人叫豫让。
要讲述他的故事,我们应该从“三家分晋”开始。随着晋国实力的弱化,晋国的军政权力完全由六大卿控制。后来,六家变成了智伯、韩、赵、魏。胃口大的智伯计划联合韩、魏攻打赵家。然而,韩、魏非常担心自己会成为智伯的下一个目标,所以他们反过来联合赵家打败了智伯。
他们不仅夺走了智伯的土地,还杀死了智伯。然而,一个坚持为智伯报仇的人出现了。他是豫让。
[img]473590[/img]
事实上,智伯并不是豫让唯一投靠的人。然而,豫让觉得只有智伯信任自己,只有智伯重视自己。因此,这种信任已经成为豫让不惜一切代价为智伯报仇的原因。
智伯被杀后,豫让先逃到山上,他需要等待机会。
后来,赵襄子准备建一座宫殿,需要一群工人,所以于让混在工人身上,准备等待杀死赵襄子的机会。然而,他的匕首露出了他的马脚。赵襄子看到他的匕首,问他为什么你要带着匕首工作。看到事情失败了,于让平静地说,我带着匕首来刺杀你。
赵襄子被豫让的坦诚所感动,于是放下了他。
然而,在于让看来,他为智伯报仇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他不能这样放弃,带着心中的不甘,他继续等待机会。
然而,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赵襄子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脸,再次靠近赵襄子行刺无疑比登天还难。于是,于让想出了“漆身吞炭”的办法。
[img]473591[/img]
他把生漆涂在自己身上。由于生漆的腐蚀性,他的皮肤受损,很多地方都腐烂了。为了怕他的声音被认出来,他吞下热炭火,烧了嗓子。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没有被发现。
又一次,于让埋伏在赵襄子路过的路边,准备趁他没有准备刺。然而,当赵襄子路过时,他的马突然吓坏了。赵襄子立刻警觉有人想刺,于是派人检查,发现于让。
赵襄子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于让如此坚持,不得不暗杀自己。于让告诉赵襄子,智伯是他投靠的人中唯一能信任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他必须为智伯报仇。
最后,于让知道赵襄子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自己,所以他问自己是否能在死前刺穿自己的衣服,以便向智伯表达自己的愿望。赵襄子感叹于让对主的忠诚,满足了他的愿望。于让死后,赵国仁的志向都被他感动了。
[img]473592[/img]
豫让侠义体现在哪里?
说完豫让的故事,让我们回头看看豫让身上有哪些侠义表现,让后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 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对智伯的感情上。春秋战国时期,充满战争、阴谋和危险的环境,似乎除了利益之外没有永恒的存在。但在智伯和豫让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价值,那就是信任。
在于让看来,智伯是唯一一个信任自己,把自己当人看待的人。于让认可了这种信任,他也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智伯。
从三家分晋的故事来看,智伯在一定程度上是“死”的。于让可以选择划清与智伯的界限,或者狡猾地投靠新主人。但他没有选择活下去,也没有选择让自己安度余生。他决定站起来的那一刻,说明了他对智伯的态度。
@ 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刺赵襄子的方式上。说到刺客,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太光明的人。似乎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或者可能会采取很多卑鄙的手段来刺,比如先欺骗对方的信任,然后刺对方。然而,从豫让的两次行动来看,他采取了非常直接的刺行为。
也许如果豫让先潜伏在赵襄子身边,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轻松暗杀赵襄子。然而,豫让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而是更加困难和痛苦。他这样做是为了杀人。
[img]473593[/img]
@ 于让的侠义体现在他的坚持上。于让第一次暗杀赵襄子被发现,赵襄子也慈悲地放了他。事实上,于让也可以飞得很远,开始他的新生活。毕竟,他对智伯报仇的态度已经被看到和认可。然而,于让觉得他不能这样面对自己。所以他选择毁容,继续等待机会。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可能不是别人能理解的。但面对各种不利因素,我们仍然可以坚持我们内心的想法。仅此一点就足以得到尊重吗。
豫让的狭义体现在哪里?背后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