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设定的长期目标是兼并世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特别是都江堰、郑国渠建成后,巴蜀、关中成为秦国的两大后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诸侯的步伐。
秦国灭国战略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战略试探、战略相持、灭国战争。
[img]471969[/img]
战略测试是不断侵蚀周围环境,削弱对手。到秦朝,这项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是战略相持。这一步是最困难的。当你与其中一个国家作战时,其他诸侯也会站出来加入乐趣。这就是纵向。如果秦国想打破纵向,就必须杀死最强的对手,这样其他人就不敢站出来帮忙。只要战略相持被打破,对秦国来说,剩下的就是秋风扫落叶。
[img]471970[/img]
秦占领上党,韩国上党领导人冯婷把这个地方给了赵。这样,秦赵就在长平展开了激战。长平之战充当了秦打破战略平衡的棋子。对于秦赵来说,他们都知道这其实关系到国运之战。他们都更加小心。经过三年多的对抗,双方开始了决战,最终还是为国力而战。
所以问题来了,秦赵长平之战时,楚国为什么不攻击秦国呢?
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
一、情况不明显
秦赵交兵时,双方的斗争不仅在前线,而且在朝廷后面的较量也不容忽视!双方投入了数十万军队。如果包括物流,至少有500万,当时秦国的人口是500万。也就是说,秦国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为长平之战服务!这么大的数字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时,赵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是撤廉颇换赵括,而是对这场战争没有清醒的认识!
[img]471971[/img]
秦国有几十万兵马,所有的粮草都是从关中粮仓运来的。三年后,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开支!假设每人每年消耗800公斤粮食,50万人消耗4万公斤粮食!当时关中平原最高亩产800公斤,是50万母亲的良田!这不是路上的损失。秦国关于中巴蜀粮食基地,赵国呢?
赵国首先负担不起,它采取了两步:
1、联系东方六国共同抗击秦国,就是所谓的合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东方列国每次被秦国清理都是这样的套路。
2、与秦国沟通。
坏就坏在后面这个!
以范绥为首的秦国智囊团真的不是白给的!
[img]471972[/img]
每次赵国使臣来咸阳沟通打架,范绥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主动向六国使臣通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列国知道秦赵根本打不起来,我们马上就分手了。其实他们真的谈了三年。在过去的三年里,秦赵的使臣们不愿意走路,所以他们成功地麻痹了列国。最后,两个月就结束了长平决战。列国救援根本来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国赵国对此非常乐观,长平立即解围。楚国敢去吗?如果秦赵撤军,我这边打,人家转头打我怎么办?
二、楚国无力攻秦
换句话说,楚国害怕被打。
秦国占领巴蜀,对楚国具有战略地位。都江堰建成后,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秦国在这里建立了两大粮草——巴蜀和汉中。有了后勤保障,秦军在没事的时候就和楚国一起训练。这样玩久了,秦国的领土慢慢变大。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人,兴师与楚战,一战而举,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
[img]471973[/img]
白起只率领数万人,攻占了楚国的所有国家,可见楚国战斗力弱。幸运的是,楚国的地方比较大,东迁到陈国,否则就灭国了。
这还没有结束。白起为了彻底打击楚国公族,烧了夷陵!夷陵是楚国公族的墓地。在重视祠堂文化的中国,尤其是2000多年前,这太残忍了。这一举动在楚人心中播下了恐惧的种子。
三、楚国无路攻秦
[img]471974[/img]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火烧夷陵后,楚国失去了一半的江山,迁都到陈。
陈,靠近韩魏两国,如果此时楚国出兵,有两条路可选:
1、严朝北,但严朝这个地方,几年前被武安君白起占领。这时,秦国也有重兵守卫。此外,从陈出兵到西经炎,向北进攻秦国,行路不便,沿途山多,不适合行李。
2、以韩国或魏国为借道。
此时此刻,虽然东方列国已经是唇亡牙寒的关系,但有些事情可能不得不预防。
啥事?
假途伐虢。
三百年前,韩、赵、魏的老东家晋献公做过这项工作。荀息的策略是贿赂虞国的君主,借道打败郭国,摧毁郭国,回到老师面前摧毁虞国。
如果楚王假借伐秦,顺道也会这样出来呢?韩魏两国不可能借给它。
总结
综上所述,楚国对秦国的恐惧是对家的恐惧,无法抵抗秦国,也没有出路。这是一项主观和客观上都无法完成的任务。楚国绝对不会派兵。事实上,它甚至没有支持。
楚国在长平战争中做了什么? 为什么楚国要趁机偷袭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