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汉初,刘邦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方法,但在发展道汉武帝时期,情况却大不相同。
具体来说,汉武帝“废百家,独尊儒术”的决定,其实只是在官方尊敬的意识形态之外抛弃了“百家”,也就是为儒家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但并没有禁止其他百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往往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img]472192[/img]
除了儒家思想,秦朝流传下来的法国思想也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但由于秦朝的灭亡,法国思想的声誉并不好。
从表面上看,它通常是用儒家思想包装的,但事实上,法国思想对中国来说仍然非常重要。
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武帝时期
根据大臣汲黯的说法,汉武帝的性格是“内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官和财利之臣,都与儒家的基本原则相矛盾。
酷吏王温舒朱河内豪强,株连千余家,流血十余英里。杜周是延尉,专伺君主意为狱,以语使捕人达到六七万。
此外,张唐、赵禹等人规定的刑法内容比汉初大幅增加。法令有359章、大群(斩首)罪409条、1882起,死亡刑罚13472起。
由于刑法复杂,官员容易舞蹈,上下手。“如果他们想活下去,傅会议,如果他们想陷下去,他们会死。”所以不久之后,有人评论说“秦有十失,其中一个还存在,监狱里的官员也是。”。
[img]472193[/img]
此外,汉武帝任命桑弘羊等人为自己理财,虽然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与民争利”却受到儒家的攻击。
然而,事实上,即使是通过儒家思想得到提拔的董仲舒和公孙弘,也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懂儒家思想,而且懂治国。所谓“通过世界,明习文法”受到武帝的赏识。
董仲舒本人曾经引用一些典型的刑罚案件制作了一本书,叫做《春秋狱决》,也叫《春秋决事比》。显然,董仲舒非常同意法治,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腐败者。
此外,在实际情况下,独尊儒家并非没有用,也不是所有的形式。我们知道汉武帝本人的性格非常残忍,所以更温和的儒家思想对汉武帝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所以汉武帝的政策并不太离谱。
最后,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独尊儒术救了汉朝的命。这样,汉武帝晚年就发布了“罪己诏”,受到后人的称赞。
2、昭宣之治
昭帝和宣帝统治时期,治国的大政策基本上延续了汉武帝晚年的决策,转向“守文”和“与人民休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在昭宣时期占据了完全的主导地位。
儒法合流的传统本质上没有改变。下面我们分别讨论汉昭帝和汉宣帝两个时期。
[img]472194[/img]
3、汉昭帝时期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儒生多对朝廷的一些政策有所意见,汉昭帝随后召集郡国的贤良文学了解民间情况。
这些贤惠的文学往往是来自社会基层的儒生。他们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特许经营制度有很多意见,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要求废除盐铁、怀疑和失去官员,然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儒家思想主张。
朝廷辩护了当时皇家历史医生桑红羊为朝廷采取的许多措施。双方的争论非常激烈。最后,他们没有说服对方。他们只是废除了讨论制度,盐铁仍然是一个官方营地。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盐铁讨论”。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贤惠文学的活跃得到了当时辅政大臣霍光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主张有利于“与人民休息”政策的持续实施。
然而,作为汉武帝的辅政大臣,桑红羊的主张显然是为了朝廷。所谓的盐铁特许经营并不都是“与人民一起盈利”,也有很多好处,比如避免商人囤积商品。
从最终结果来看,“盐铁会议”变化不大。在具体政策方面,许多垄断财政措施仍在实施,并得到了汉昭帝的支持。
[img]472195[/img]
4、汉宣帝时期
宣帝即位后,他仍然尊重儒家思想,但他对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更加透彻。一方面,他“使用多文法官”,另一方面,他经常“以刑名绳下”。
例如,在宣帝统治时期,许多大臣因言语过失而被杀,一些大臣因言语过失而被杀。
“温柔善良的儒家思想”的王子爽觉得父亲太残忍了,所以他讽刺宣帝说“陛下的刑期太深,适合使用儒家思想”。出乎意料的是,他立即被宣帝训斥:“汉族有自己的制度,这是霸王和杂项的”。
“霸王道杂”这句话出自这里。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确实更好地总结了汉武帝以来统治政策的特点,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互辅助。这两条路并行并不违反。
根据具体情况、环境和条件及时调整,充分发挥法家或儒家的最大作用,坚持不懈。事实上,这种统治精神已经被历代王朝所继承。
@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武帝时期颁布了“独尊儒术”的命令,但更多的只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是完全运用儒家思想。
如果真的是儒化,武帝不可能打败匈奴,南平百越之地,汉武盛世将不复存在,所以“霸王道杂”最合适。
汉武帝下令独尊儒术,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时期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