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和烟雾弥漫的时代。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秦朝,这场持续了一百年的战争才完全结束。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澄清一个概念: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不能被称为“统一”,而是推翻周朝统治,然后实现世界统一的过程。
虽然周王室在东周后开始走下坡路,权力地位一天比一天差,但他一直是东周名义上的世界共主统治者。
直到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红王被秦军杀害,周朝的历史才完全结束,秦国才成为推翻中央政权的人。
[img]472211[/img]
未来秦六国斗智斗勇的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那么,为什么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被秦国摧毁呢?
战争开始时,为什么周王室没有派兵镇压王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
一、周平王东迁:周朝孤独的开始
1、西周后期分封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稳定秩序,周公旦选择在商朝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分封制的使用,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在使用初期,主要根据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进行分封,考虑到开国英雄和古代皇帝,最终形成了“封建亲戚,在附近的屏幕周”的明星。
周王室位于国家中心,受到四方诸侯的保护。与此同时,周王的有效干部也被分封为边境地区,用来威慑边境的少数民族。
本来以为这样的行政制度总能维护中央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分封的诸侯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他们对周天子的敬畏也不如以前。
与此同时,随着一代又一代天子不断分封,周天子手中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了诸侯势大而天子式微的尴尬局面。
许多实力较强的诸侯早已在暗中生出不臣之心,但由于礼法的约束,最终未能做出破格之举。
[img]472212[/img]
2、周幽王昏庸无法成为国家裂变的导火索
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的男主角,让这段微妙的关系质变。
不得不说,周幽王真的不是君王的料。他昏庸无能,他宠信奸吝,他放荡好色,每一个弱点都足以把他从王位上拉下来。可惜他偏生有“长子”的身份,一出生就注定要继位为王。
这是当时宗法制度的核心:长子继承制。不管继位人是否合格,只要他是长子,他就必须是自己的第一继承人。
这是《周礼》中明确规定的内容。然而,为了取悦宠姬的赞美,荒淫的周幽王竟然废除了长子,改立了赞美的儿子为继承人。
他的举动是第一个破坏“周礼”的行为,可以说是西周“礼崩乐坏”的开始。在周幽王的带头下,其余的王子也开始“效仿”。
那些蛰伏在心底的不臣之心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繁荣的景象终究破碎了,国家开始走向裂变和分化。
3、周平王被迫东迁,王室实力大打折扣
西周经历犬戎危机后,继位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灾难,直接将王都迁往东方洛邑,再次将自己置于诸侯国之中。
曾经属于周王室的河流之地,一半被狗军带走,另一半被周平王上次给了有功救车的秦襄公。到目前为止,周天子真正管理的领土只有一个普通诸侯国的大小。
[img]472213[/img]
二、诸侯国崛起:礼崩乐坏后无所顾忌
1、诸侯势大而周天子式微,没有绝对实力就没有话语权
自东周以来,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国家裂变了,诸侯国看起来像一个“国中之国”。
根本不听周天子的调遣,只有少数诸侯愿意保持周天子面子上的权威。但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国家实力就是话语权。
但周天子一无兵力,二无财力,如此弱势只能失去话语权,逐渐被遗忘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
2、“分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大势所趋
自古以来,朝代的变迁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强盛一时的周朝也未能避免这样的规律。
虽然他在周平王时期逃脱了灾难,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去。随着西周的崩溃,分封制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但历史迎来了秦朝县制的辉煌。
历史的大趋势是在分分合合之间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国家,这总是一个波浪式的进步和螺旋式的上升状态。
[img]472214[/img]
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不是历史上的偶然,而是由内外等原因造成的。周朝的灭亡和秦国的地形基本上是由统治者的好坏造成的。周朝的灾难,西周末的国王周幽王无法摆脱这种关系。
随后在东周时期,姬氏家族再也很难找到一位能够扭转局面的英雄,于是周王室就此走到了尽头。
秦朝的建立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六位国王共同努力,最终使大秦帝国繁荣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统治者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周王室在春秋战国初期没有出兵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