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晋文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相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退三舍”这个成语。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命令部队退三舍。在这场战争中,他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晋升为中原霸主。
但关于这场战斗,有一个未知的细节。晋军打败楚军后,晋文公迅速下达命令,说只要楚军被赶出宋卫国,即使成功,也不需要追赶。晋军收兵,放过楚军。许多楚军士兵救了他们的命。
[img]470005[/img]
那么,为什么晋文公在战胜后选择放弃敌人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报答楚王的恩情
在他坐上晋国君位之前,他的儿子重耳当了19年的无国籍人士。如果他说得更好,他会去许多国家旅行。一些国家的君主热情地对待他,而另一些国家则视而不见。他们要么不让他进门,要么偷看他洗澡。(曹公公。)前者包括楚国。
重耳到达楚国后,楚成王用国君的礼仪热情地招待他,让他住在豪华酒店。他经常在开派对或打猎时给重耳打电话。重耳自然非常感激楚王。有一次,楚王问如果重耳能回到晋国,他会如何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晋楚有一天战争非常“悲伤”,他必须退出楚军。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只能复制这个家伙,做一个好战斗。
[img]470006[/img]
秦穆公得知重耳在楚国,派使者到楚国接重耳。楚王还分析了去秦国的好处,并向沿途的楚国附属国打招呼,命令他们一路优待重耳。可见楚王对重耳真的很有意思。这种恩情一定要牢记在心。后来晋国和秦国一起去打郑国。郑国人很好地忽悠了秦穆公。结果秦穆公被忽悠得不说武德,连招呼都不打就回家吃夜宵。晋文公闻讯大怒。晋军众将也请命追杀秦军。晋文公虽然生气,却制止了:“没有秦国的帮助,今天就没有寡人了。看完这句话,类推一下,也很清楚。楚王虽然要和楚国打这场仗,但是当年楚王那么恩情,还是要给楚王一些面子。
凡事留一线,以后好相见
上面提到晋文公放楚军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报恩。但作为一名政治家,报恩显然不是晋文公做出这一决定的唯一原因。他还考虑了实际利益。
[img]470007[/img]
晋文公的撤退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他对楚王的承诺。他还有几个意思:如果楚军接受,不追求晋军,即使晋军成功救了宋国,完成了战斗任务;如果楚军必须赶上,他们的前线也会越来越长。对晋军来说,这当然是有益的。
让我们来看看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和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三十多年后的对峙。楚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终于洗刷了30多年前战败的耻辱。楚军将军请求斩杀晋军。楚庄王拒绝了,说晋楚是大国,早晚大家还是要握手言和,没必要这么做。于是让战败的晋军回国。楚庄王还下令掩埋两国所有士兵,这也可以给晋国留下面子。
这个原因也适用于晋文公。毕竟,楚国是一个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晋国无法避免与楚国打交道的日子。如果你放过楚军,你就是不会做任何绝对的事情。你可以向楚国示好。后来,楚成王派使者与晋国沟通。晋文公同意并派使者回访楚国。当时,晋文公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为什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没有追逐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