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给大家带来信陵君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成语“偷符救赵”背后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惨败。随后,秦军继续进攻。在赵国都城邯郸城下,秦军一望无际。形势危急,赵王向楚魏求助。魏安王派出10万军队,造成秦国的恐吓,于是下令驻军魏赵边境,不进不退。
魏王的弟弟信陵君劝魏王救赵失败。在门客侯颖的提议下,在魏王宠姬如姬的帮助下,他偷走了兵符,指挥军队救赵。最后,魏军与楚军一起,与赵军内外合作,击败秦军。这场战斗不仅使赵国转危为安,而且使其他五国避免了一场亡国大灾。信陵君做出了巨大贡献。十年后,秦军大举攻魏。他的兄弟魏王请避开赵的信陵君回国抗秦。
[img]470025[/img]
赵王感谢信陵君十年前救赵的行为,并授予信陵君赵将印,并派出10万人救魏。信陵君派门客到各国救魏。楚、燕、韩听说这件事,都派将军带兵救魏。在信陵君的指挥下,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击败信谷关。这就是“河外之战”。
然而,信陵君的结局并不是很好。河外战争结束后,虽然魏王封信陵君为相国,但他仍然相信秦国的反对计划,怀疑自己的兄弟。最后,信陵君辞去了相位。为了打消王哥的怀疑,信陵君沉迷于酒色,最终因酒色伤亡。
接下来,我将分析魏王为什么不信任立功的信陵君。
信陵君辞职的导火索是秦国的反间计。信陵君让秦军两次大败。当然,秦不想让他在位。但是无缝的鸡蛋和苍蝇不能叮咬。我们不妨从秦国反间计的内容来看信陵君不被信任的原因。
[img]470026[/img]
秦国对付信陵君,其实用的是当年对付孟尝君的套路——各国都很佩服信陵君,很快他就会自立为王。
从魏王的角度来看。秦军攻魏,各国无动于衷。然而,信陵君振臂一呼,四国联军就来了。魏国得救了。但由此可见,寡人在诸侯中间的影响力不如弟弟。万一有一天他真的想当魏王,诸侯大概不会反对。魏王不可能不害怕。
还有偷符救赵。信陵君大败秦军,姐夫平原君和赵王亲自迎接他。一向恭敬的信陵君也得瑟了。这时,侯颖的朋友朱亥(也就是帮信陵君杀了晋鄙夺取军队的那个。)给他倒了一盆冷水:公子对赵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魏来说,公子是罪人。
[img]470027[/img]
这是正确的。虽然我也钦佩信陵君,但我必须指出:严格地说,信陵君偷兵符,擅长杀将军,擅自出兵。无论目的如何,本质上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此外,他还是王弟。十万军队悄悄地服从了他的命令。魏王怎么能不吓出一身冷汗:信陵君可以调兵救赵,那么他下次会不会直接起兵逼宫?
此外,如姬的父亲被杀。作为魏王,他已经三年没有找到凶手了。然而,信陵君让他的门客做了他做不到的事情,并得到了凶手的头。信陵君的门客有点太强大了吗?
说到如姬,还有一点。作为她的妾,如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的弟弟偷兵符。此外,他的弟弟显然比他好,年轻英俊。。如果我是魏王,我很容易多想
顺便说一句,魏王请信陵君回国有点勉强,这是秦军在压力下做出的无奈之举。换句话说,兄弟俩之间的隔阂并没有真正消除。(否则,他不会让信陵君十年不能回国。)这样,秦国就有机会了。可怜的信陵君一代英雄终于无用了。最后,他用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令人遗憾的。
为什么信陵君的结局不好?为什么他得不到魏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