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掘的角度来看:余姚江的人居历史最长,余姚江的船舶历史也最长。在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人们不仅发现了6000多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线索,还发现了7个木桨和一艘陶瓷独木船。站在“河姆渡”的古渡口,我不禁想起这些6000多年前种植水稻的先驱是否会沿着独木船沿着河流下降。不到20公里,我们就能到达余姚江,与奉化江相遇,进入两江合流的涌江。所谓涌江,其实是短短的近海江口,海水涨潮时,江潮回涌,故称涌江。它可以载着祖先的独木船,向东漂几公里,那里就是东海。河姆渡的人是我们最早接近大海的祖先。
通海三江,明州,为这片水土提供了向海洋发展的一切可能。宁波鄞州区早在古代就备受关注。秦统天下后,以三江口为天然界线,分为银、寺、句章三县(会稽县所辖)。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将鄞县、祁县、句章三县设为鄞州。不久之后,又废鄞州。开元26年(公元738年),大唐朝廷决定在这里设立州治时,将其境内“四明山”的“明”字称为明州,后人以“四明”代表明州。公元752年,日本孝谦朝三艘遣唐使船驶往明州港,开启了明州港对外开放的历史。
[img]469595[/img]
明州治迁至三江口,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与宁波市中心区鄞州区完全重合。南宋庆元年(1195年),升明州为庆元府,府治仍位于鄞县(即三江口)。隋朝以来,京杭大运河开凿,明州至杭州的杭宁运河在唐代开凿,即浙东运河。从明州出发,沿宁波河到钱塘江,通过杭州与大运河相连,然后北到古城开封,然后转运长安。明州在海洋交往和贸易上领先一步也是合乎逻辑的。
据史料记载,唐贞元21年9月(805),来浙江天台山学佛的日僧(767-822)除了带走大量经文外,还带走了浙东的茶树和茶籽。这是中国茶叶出口海外的最早记载,因此最澄成为海上茶路和禅茶东传的先驱。自2006年以来,宁波连续几年举办了“海上茶路国际论坛”。2009年,作者前往宁波考官、古明州三江口码头遗址,成为“海上茶路起航地”。当地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海上茶路起航地”纪念公园。
宋朝唐朝以后,宋廷采取了鼓励贸易的政策。春华三年(992年),浙江路两个城市的进口部门从杭州搬到定海县(今宁波镇海),然后搬到明州,很快就搬回了杭州。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下令在杭州和明州设立进口部门。
明州独立设市造船司后,这里的外贸地位迅速上升。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前,高丽使者均由山东登州(蓬莱)登陆,再由陆路至都城开封“朝贡”;但元丰三年(1080年),中书省下令“中国之贾高丽和日本诸藩之至中国之人,庆元得受而遣”,即“朝贡南路”。这一政令使明州成为高丽与日本贸易的唯一渠道,使明州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贸易地位,而且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大港。
补充:2016年春节前,当我参观宁波时,我遇到了宁波报业集团新闻办公室主任谢。他说,宁波最近一直在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双世界遗产做准备。两条重要的水路通道交汇在一个城市,这在宁波真的很独特。
[img]469596[/img]
图:1846年至1850年左右绘制的宁郡舆地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精细的古宁波城厢地图。
古代三江口的作用是什么?历史变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