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平城战争在“永嘉之乱”期间爆发,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对历史趋势的影响确实不小。战后,西晋的最后一支主力队伍被彻底消灭,洛阳最终失落。剩下的地方军阀和流民势力分别作战。西晋再也无法控制中原,这直接导致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局面。那么,为什么西晋主力面对匈奴军队没有抵抗力呢?
“宁平城之战”是汉人命运的转折点
事实上,永嘉之乱前的西晋已经到了毁灭边缘
要搞清楚宁平城之战,首先要搞清楚永嘉之乱。让我们来看看永嘉之乱爆发的时代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当时西晋的情况。
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统治几乎崩溃。晋武帝司马炎成立西晋后,吸取了东汉和曹魏灭亡的经验教训。因此,大封宗室认为司马家族的屏障分为27个藩王,都是掌握不同军队数量的实权藩王。与此同时,他们大肆撤军,这直接导致朝廷在“八王之乱”爆发后无法遏制。“八王之乱”持续了七年。虽然整个中原在曹魏和晋初已经整顿了几十年,但在完全恢复之前,它又遭遇了战争和生物帮助,西晋的国力在这场动乱中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匈奴刘渊根据平阳、彝族李雄根据成都、摩羯座石勒和王弥,内乱尚未完全平静,外国势力虎视眈眈。此时,西晋几乎是一个空壳,脆弱的时刻即将崩溃。
[img]470351[/img]
2、几百年来,外族肆意内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自汉朝以来,由于中原政权与北部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持续战争,投降的外国部落经常迁入中国与汉族杂居。自三国以来,由于中原长期遭受战争,朝廷支持和鼓励外国内部迁移,以迅速恢复国力。比如光武帝刘秀接受了4万南匈奴,东汉永元元年(89年)20多万匈奴隶属于汉朝,比如汉武帝和三国时期彝族的两次大规模迁徙。比如曹魏时期鲜卑自柯比被刺死后,秃发部从塞北迁至河西,乞伏部大规模迁至雍、凉等。数百年来,外国人的内迁直接打破了北方汉族和外国人的比例。虽然大量的内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原的发展,但也为永嘉的混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晋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所有县都是军居”,晋惠帝时,江统在《迁徙理论》中指出,如果胡人不迁居塞外,晋室将岌岌可危。
3、自汉末以来,外国军队占据了很大比例。东汉末年以来,朝廷和各种分裂势力为了应对多年的战争,开始招募内迁的胡人为兵。比如汉灵帝招募南匈奴兵,帮助朝廷平定黄巾之乱。比如曹操把彝族和匈奴兵纳入军队,增强军队战斗力。比如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方都尉,惠帝以刘渊为五大都督。在“八王之乱”时期,以胡人为兵是极其普遍的,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司马颖用匈奴人。俗话说“非我族人心必异”,在大规模任命胡将领的情况下,不仅让这些外国人了解晋朝的虚实,也让外国军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
西晋五年(311年)局势
如上所述,在“永嘉之乱”爆发之前,西晋实际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即使在“八王之乱”爆发之前,西晋朝廷也对外国叛乱感到焦虑。比如晋武帝秦凉之变,动乱持续了十年。随着“八王之乱”后西晋统治的崩溃,朝廷实际上对外国人的大规模叛乱无能为力。
外有强敌,内有猜疑,司马越最终选择撤出都城
“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先后击败长沙王司马懿、成都王司马英、河间王司马青等,开始掌管西晋政权。晋惠帝死后,他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即晋怀皇帝),司马越担任太傅协助政府。
[img]470352[/img]
此时,司马越不仅是西晋的实际控制者,也是维护西晋统治的最终力量。然而,司马越在这个时候确实面临着内忧外患,处境极其糟糕。
1、外患:被包围的洛阳岌岌可危。“八王之乱”后,中央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而北方的外国人则趁机独立。此时,洛阳都城已被四面环绕。洛阳以北的刘汉政权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而西部的刘耀阻碍了通往长安的通道,而南部的石勒逐渐占据了南阳和襄阳,而东部的兖州和青州是王弥的力量。此时,虽然洛阳以外还有王军、刘坤、张轨、郭斌等忠于朝廷的势力,但要么是外国隔断,要么是自己难以保护,对朝廷没有帮助。
2、内忧:司马炽与司马越的矛盾愈演愈烈。司马越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家庭。在“八王之乱”之后,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权力,晋怀帝司马炽才怨恨他。司马炽显然不愿意做政治傀儡,所以即使国家此刻处于危机之中,朝廷上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在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晋怀帝甚至密诏苟曦讨伐司马越,可见双方矛盾的激烈程度。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和明枪暗箭下,司马越可以说已经筋疲力尽了。虽然西晋在宁平城战前两次击退刘汉政权对洛阳的进攻,但对坚守洛阳的信心却越来越少。
因此,在永嘉四年(310年)11月,司马越干脆以南攻石勒的名义,将晋朝4万多名重臣和主力军全部搬出洛阳,离开屯项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右卫何伦等少数人和晋怀帝留在洛阳。这不仅是司马越的自我保护,也是司马越向晋怀帝施压的一种手段。
司马越病逝的军队群龙无首,十多万军队只顾逃命面对敌人
[img]470353[/img]
永嘉五年(311年)三月,苟曦奉金怀帝司马炽诏书,发兵讨伐司马越。然而,在他的军队到来之前,司马越在内外交困中死亡。司马越死后,由于世子司马毗留在洛阳,根本无法管辖下属,大家推荐太尉王衍为元帅。结果王衍害怕,不敢承担责任。他还推荐襄阳王司马范为将军的领导下属,但司马范不敢接受。
与此同时,晋怀帝得知司马越死后,直接将其降为县王。皇帝的态度使整个军队感到恐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整个军队完全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是继续驻扎在项城,还是回到首都洛阳,还是回到东海。
经过一番讨论,司马越的下属认为很难保证他们回到首都的生命,继续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项城太危险了,所以他们决定把司马越的棺材埋在东海国家,但这种犹豫推迟了十多天。
因此,司马越的下属率领10多万军队,包裹着一群朝廷大臣,开始缓慢地向东海国家前进。同年4月,石勒得知这个消息,带领轻骑追赶宁平,刘汉骑兵围绕晋军,用箭猛射,但10多万西晋军队由于龙,加上心浮动,没有任何抵抗,立即陷入崩溃,各自讨名,鸟兽分散。
[img]470354[/img]
在刘汉骑兵的追击下,10多万西晋军队要么被射杀,要么自相践踏而死,几乎全军覆没,王衍和宗王都被俘。留在洛阳的何伦在得知司马越死后,还带领裴妃和马越子司马毗撤退。结果,他在魏仓遇到了石勒汉军。除了裴妃、李云和何伦,司马毗和宗室的36位国王都被汉军俘虏了。
主力军被消灭后,只有少数军队驻扎,在旱灾造成的饥荒下,洛阳城最终未能守卫。同年6月,晋怀皇帝司马炽被俘,王子司马诠被杀。此后,长安秦王司马叶被尊为皇帝,是晋民皇帝。然而,在汉赵刘曜的围攻下,再加上关中的饥荒,他终于在次年8月投降并被俘。西晋彻底灭亡,北方大地彻底丧失。
面对匈奴军队,宁平城之战,西晋为何没有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