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许多国家15岁以上的男子将参军。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的骨头就枯萎了,他们的白骨头为将军铺平了道路。
大约在公元前284年,也就是燕王在位28年时,诸葛亮自比的乐毅被称为将军。随后,乐毅带领秦、韩、赵、魏四国的军队,后来楚国也加入了军队。这么多军队在一起不是为了做任何演习,而是为了攻击齐国。
乐毅不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此外,乐毅还带领燕国军队占领了包括齐国首都临淄在内的72座齐国城市。像往常一样烧杀抢掠后,乐毅也被后面的燕昭王加官称为昌国君。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燕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而相应的齐国已经衰落到只剩下两个城市:莒和即墨。
[img]468284[/img]
然而,为什么连72个城市都占领了燕国军队,只留下了两个城市呢?特别是著名的军事家乐毅,包围了这两个城市,花了三年时间还没有下来。它真的不能被抓住还是不能工作?
@ 从军事角度思考。德国在20世纪利用闪电战击败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但随着前线的延长、人民的抵抗、地形和气候的不适应,苏联并没有被摧毁。同样,乐毅也通过闪电战迅速赢得了齐国大部分城市,但攻城掠地容易,难以征服人心。尽管齐王愚蠢的百姓没有拥抱,但田齐毕竟也有200多年的统治,逐王可以,灭国百姓就不干了。
就像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一样,尽管白起带领秦军分阶段取得胜利。但秦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发十五岁以上男丁入伍,秦昭王自己也去战区做动员,可见情况紧张。燕国本来苦寒贫瘠,又经历了动乱,为齐所辱几乎灭国,即使燕昭王励精图治,家境也无法与长平时期的秦、赵相比。乐毅咬紧牙关,不撤军。很难坚持半年。当然,不可能全力攻打剩下的齐国。毕竟,每个人都知道狗急跳墙的道理。
@ 乐毅不打算灭亡并占领齐国。齐国投降是他心中最好的算计,各国无话可说。最糟糕的计划是,齐国在其他五国的干涉下复国,燕国撤军,但燕国必须占领部分土地人民。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即使燕军摧毁了齐国,其他五个国家也不会允许燕国垄断蛋糕。此外,就当时的国际舆论而言,摧毁人民的国家也是一种“罪”。(虽然战争是齐国一直欺负燕国,燕国是发动复仇的正义一方,但灭人似乎有点过分)乐毅的计划是留在齐国一线
,鼓励其他五国暂时不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利用这段时间“化”尽可能多的齐国土地人民,另一方面,不断发动政治和外交攻势,说服齐国。
[img]468285[/img]
@ 虽然当时齐国只剩下两个城市,即墨和莒城。然而,根据目前的说法,这两个城市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城镇,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可以与南京、广州等城市进行比较。
具体而言,齐国的行政划分比较特殊,是一个较早进行行政改革的国家,全国行政划分为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不仅是行政区,也是军事区。每一个地区都有很强的军事经济能力。根据战国政策记载,齐国这五个地区,每个地区都可以动员10万人,包括小市民和农民。因此,乐毅率军围攻的即墨和莒城正是“五都”据点城市中的两个。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城市应该储备齐国五分之二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而不是普通的两个小镇。
@ 不得不提的是,燕惠王在燕昭王去世后,与乐毅关系不好,登上了王位。在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下,被解雇的乐毅害怕被燕惠王杀死,立即跑到赵国,齐国终于顺利恢复了国家。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不攻下莒和即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