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汉代的黄金,
晚上好,朋友们!很久以前,我和你们谈过明朝的银源,引起了读者的热烈讨论。一些朋友提出,他们想知道中国古代几千年积累的黄金去了哪里。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img]468185[/img]
▲块状黄金
纵观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长期以来一直将金银等贵金属视为硬通货。然而,在早期的中国(尤其是汉朝),民间和官方都不像明清时期那样使用白银,而是使用黄金。因此,国库的储备基本上是黄金。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国库中的黄金至少有90万公斤,用目前的测量衡换算约24万公斤,总价值852亿元。
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简单统计了西汉皇帝奖励的黄金数量,几乎都是财大气粗。具体数据如下:高祖42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合计为980849斤。
[img]468186[/img]
▲汉武帝刘彻剧照
翻开《汉书》,赏金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且总是一万斤或几十万斤。例如,卫青及其下属因北上抗击匈奴而“受赐金二十多万斤”、梁孝王“及死藏府余金尚40多万斤”等。毫无疑问,由于前朝的积累,西汉黄金数量巨大。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货币形态混乱,各国诸侯都将黄金视为珍宝,争相收集储备。秦朝统一六国后,世界财富聚集在一起。秦朝二世去世后,西汉很快继承了前朝的巨额财富。当然,汉代冶炼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黄金的开采能力。
[img]468187[/img]
▲明代刻本《汉书》
根据《汉书》的记载,直到王莽篡汉,国库里还有70万斤的黄金储备。那么,如此庞大的黄金储备在哪里呢?事实上,皇帝和贵族带来了大量的黄金,大量的文献记录和考古发现证实了我们的猜测。例如,《晋书·索臣传》明确写道:“汉天子即位一年,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客人,一充山陵。”
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财富被用来埋葬皇帝。如此高的财富自然会吸引很多关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动荡时期。在动荡时期,普通货币是不可靠的。只有硬通货黄金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这也导致了猖獗的盗墓活动。许多黄金被盗墓贼从坟墓里拿出来。
[img]468188[/img]
▲出土在海昏侯墓的金饼
许多盗墓者不是普通人。许多盗墓团队是由皇帝、贵族和农民领导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盗墓获得军费。这些有组织、有实力的团队基本上选择了大墓地。但是新的问题来了。这些黄金被挖出来后,应该在市场上流通是合理的。黄金流通后去哪里?
看来,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在乱世中,贵族富商为了避免财产被抢劫和盗窃,把所有的财产都藏起来,以备将来取用,但随着藏人的意外死亡而消失。第二,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西经贸交流逐渐将黄金流失国外。第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黄金被用来给佛像贴金。由于信徒们对黄金的热爱,僧侣们还用泥金抄经书,用金粉和金箔装饰佛像。因此,大量的黄金被消耗掉,永远无法流通。
[img]468189[/img]
▲鎏金佛像
然而,在历史学界,也有一种有趣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在秦汉时期,由于识别技术相对落后,许多黄金实际上是用黄铜冒充的,真正的黄金没有历史书记载的那么多。此外,古代的测量误差也相对较大,导致了汉代“黄金无处不在”的错觉。
参考文献:
《中国货币史》《汉书》
汉代赏金总是几万斤或者几十万斤 史书上记载的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