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为三国。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无论是历史书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明确指出,在此期间,魏、蜀、吴在中国有三支大型势力,最终形成了三国的独立局面。
由于三国经常出现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这段历史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潜意识中,三国的魏、蜀、吴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常识。然而,如果作者说三国时期实际上有四个国家,你相信吗?
毕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从来没有提到过第四个国家。然而,这四个国家确实存在,那就是辽东半岛的燕国。
[img]468750[/img]
燕国的历史甚至比刘备的蜀国还要长。它的开国君王被称为公孙度,是东汉末年主宰的英雄之一。早年,他曾担任尚书郎和冀州刺史,后来被免职。后来,在同乡徐荣的推荐下,他加入董卓,成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的能力很强。他成为辽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当地的强大势力,赢得人民的心。然后,他执行了严厉的刑法,牢牢掌握了辽东的统治权。几年后,这意味着脱离董卓的自力更生。
[img]468751[/img]
此外,董卓后来被吕布杀害,他的党羽像猴子一样散去,公孙度更加无所畏惧。公元190年,公孙度干脆建国,改名为燕。此后,为了扩大领土,公孙度还东伐高句丽,西征乌恒,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燕国一下子长大了。
当时,所有的英雄都瞄准了辽东燕国的中原地区。只是位于北方的曹操怕公孙度背后捅刀子,特意以傀儡天子汉献帝的名义给公孙度封了一个“威武将军”。
公孙度不太高兴获得这个称号。他早就把自己当成皇帝了,区区将军自然不在乎。然而,政治手段强硬的公孙度并没有长期坚持自己的地位。燕国成立14年后,公孙度去世,随后儿子孙康继位。
公孙康显然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政治天赋。唯一能做的就是杀死袁绍藏在辽东的两个儿子,用他的头来巴结曹操。曹操一开心,就把公孙康封为“左将军”。与公孙度的蔑视相比,公孙康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
公孙康一点也不清楚。他和曹魏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盟友关系。此外,曹魏当时还与吴蜀作战,两国关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燕国手中。然而,由于曹操的声誉,公孙康一直低估了自己。
直到诸葛亮死后,蜀国势力开始全面收缩,吴国也没有气候。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燕国了。公元238年6月,魏派司马懿率领军队前往辽东,旨在赢得燕国首都襄平。当时,燕国的王位传给了公孙康的儿子孙元。他比公孙康更无能。曹魏的军队一到,他就开始投降。
但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还是杀了他,公孙家族的燕国也完全消失在历史上,从190年到238年,只存在了48年。
由于是东汉末年最小的国家,公孙度死后,历代皇帝一直依附于曹魏,对中原三国战争没有影响。罗贯中没有把燕国写进三国是合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燕国的存在无疑为后世中原王朝加强对辽东的控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国时期不止三国,为什么不提公孙度的燕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