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靖康二年(1127),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金国支持的伪楚政权结束,南宋建立。然而,新的政权并不安全。半年后,金军再次南下,军队分为三种进攻方式。然而,这一次,他遭到了河北义军的顽强抵抗。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宗比率领军队南下,被南宋水军封锁,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回到北方后,金朝再也不敢轻言南侵,而是把重点转移到陇蜀,想从长江东下灭宋。与此同时,南宋也认识到了关陇地区的重要性,两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
[img]466992[/img]
从建炎元年(1127)到绍兴议和(1141),宋金关系以战争为主,但弱宋是如何组织金军进攻的呢?说起当时一位著名的战神。吴杰(1093-1139)字晋卿,政和元年(1111)参军,他一生中无数次与金军交锋,屡立战功。他在西北战场上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战例,如和尚原、绕风关、仙人关之战,有效地阻止了金军南侵。那凶手是怎么打得金军不敢入蜀的呢?
吴杰熟悉兵书,善于策略,以智取胜。吴杰在金军长期作战时总结了一套作战方法:“以分队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骑兵,以重甲制强弓弩,以远克近,以强弱制弱。“他充分利用西北多山的地形,率先占领地势较高的地方,以高打低。比如和尚原、仙人关这两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打出了几千兵力胜几万、三万兵力胜十几万的大胜。
吴杰能以少胜多的关键在于他非常重视弩作战的力量。在与金军抗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后,他形成了“驻军矢”,训练梯队轮流交换射击,以“反复射击”为战术,弥补弩发射间隔长的问题。吴杰知道金人的弓箭不如宋军的弱点,“长技术(弩)洞在数百步之外”,这表明宋军的弩很强大。
吴杰还创造了“叠阵法”,以更好地发挥弓弩在短兵相接中的作用,应对金军高机动性、坚持战斗的优势。也就是说,前排用铁钩连接的拒马阻止骑兵冲阵。长枪士兵落后后,首先用神臂弓射穿金军重甲,用强弓和强弩近距离射杀,然后两翼骑兵守卫其变阵。整个战术复杂多变,整个军阵在鼓鼓的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了灵活性。
[img]466993[/img]
吴杰也擅长打苦仗和硬仗。在绍兴元年(1131)和尚原的战役中,为了对付金军的重甲骑兵,吴杰先是避开了他的锋芒,然后趁金军进入狭窄多石的山谷,不得不下马步行,他果断挥手反击,击败了金军。之后,面对金术的猛攻,吴军分为两种方式。一方面,他派兵以要塞的险窄壁垒为依托,正面对抗金军骑兵。经过一整天的激战,金军被击退了。另一方面,他派兵切断了金军的粮道,在撤退的路上设置了伏兵。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金军终于熬过来了,大败逃走了。
吴杰严格管理军队,勇敢地战斗,赢得了士兵们的敬畏。南宋初期,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粮食极度短缺,工资往往难以支付。因此,许多士兵也变成了强盗,被称为“军事灾难”。吴杰非常严格,严厉惩罚了违反军事纪律的士兵。例如,建炎四年(1130年),他在青溪岭战役中杀死了五六名逃兵,吓得士兵们瑟瑟发抖。
但在功行奖方面,吴杰奖惩分明,“故士乐为之死”。他奖励了战斗表现出色的将军和士兵,不管他们的疏远,但如果战斗不利,吴杰就不会容忍他们。绍兴四年(1134),统制官郭震被金人打破,宋军屡败。吴芬当众杀了郭震,以身作则。
作为抗金一线的将领,吴杰在作战中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报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宋军在富平战役中崩溃了数千英里,但吴杰拒绝退役四川,他知道蜀不能失去。别人劝他退而保命,他说:“我保这,敌人绝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怕我蹑后,是保蜀也。“这种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关陇人民的支持,连夜送粮帮助他。吴杰没有白收。他们都用银丝补偿,送粮的人受益匪浅。
[img]466994[/img]
吴杰舍命保护的关陇地区是南宋军马的主要供应地和重要兵源地。三分之一的主要军队来自关陇。吴杰长期牢牢控制关陇地区,没有给金军任何机会,向南宋输送了大量的战马和精兵,大大增强了南宋的军事实力。
金军计划“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入淮东”。正是吴家军在西线的存在,使关陇地区成为南宋的西北屏障,分散了金国的军事力量,缓解了东南地区的压力。吴杰带领的吴家军彻底粉碎了金军试图通过蜀灭宋的计划。在其他战线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吴杰领导的一系列胜利对保卫南宋、抵御金军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南宋政权建立不稳定,金军没有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