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侯景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大地上,豪杰和乱兵较多。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喜欢骑马射箭,交兄弟,在各种军事团体中间徘徊,试图规划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景。《北史》说侯景有先天性残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因此,虽然他知道武术,但他并不依赖自己。与他后来的行为有关,他可能很聪明。
侯景望了一眼,发现单打独斗难免会错过好机会,不如投靠更大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事半功倍。
他的第一个选择是尔朱荣。当时北魏首屈一指的权臣,巨人中的巨人。
[img]464294[/img]
528年,侯景生擒葛荣,平定叛乱,从而获得定州刺史的职位。时年,他刚满25岁,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好机会。
530年来,孝庄皇帝杀死了尔朱荣,尔朱家族的势力发起反击,形成了与皇室竞争的对手。当时,高欢审时度势,选择与皇室站在一起,举兵消灭尔朱,成为新一代权臣的领袖。
此时侯景27岁,他对事业上的快感远不满意,他需要一个新的跳板,这个人就是高欢。
相应地,高欢对侯景也委以重任,给他兵权,让他放心大胆地去做。
《梁书》记载:高欢多次告诉儿子高澄,侯景此人狡猾,反复无常,要小心。
可见,高欢知道侯景不安分。知其深,为何又委其重任?乱世中,用人是首要任务。
[img]464295[/img]
事实上,一个阵营倒下,另一个阵营吸收对方的人才是很常见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在朝代的变迁中,一些家庭继续繁荣。然而,南北朝不同。小政权太多,多年来一直在战斗。军事权力的下放也非常严重。在这种缺乏“稳定”的环境中,英雄们想成为皇帝,并受到压迫。因此,侯静的“重复”变成了致命的伤害。
宇文泰也看到了这一点。
高欢去世后,高澄上位。由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担忧,也因为对高澄的不信任,侯景反了。
这个人很有意思,反了很多人,但每次都转身投靠其他势力,却没有看到自己称帝,支兵偏安,直到最后一次才有所不同。
侯景想到了西魏的宇文泰,因为他不能留在中国。宇文泰的态度非常坚定:不吸收。这很容易理解。当时,宇文泰本质上是西魏的家庭成员。他拥有他应该拥有的一切。真的没有必要吸收一个不稳定因素。
[img]464296[/img]
侯景不愿意,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南方和南方的梁朝。那里的梁武帝是一代英雄。他年轻时很惊讶。侯景也听说过他的传说。在向往的同时,他发出了一封好信。
相应地,梁武帝礼貌地接受,并将其封为河南王。
你想,侯景原本是一个摩羯座的人。他从小就在北方长大。他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远离家乡,为了未来进入异族。你越勇敢,就越可怕。
梁武帝难道没有看到这一威胁吗?
不一定,通过分析当时南朝梁的战争情况,我们可以猜到梁武帝的一点想法:梁国正处于北伐时期,与高澄发生了战争,侯静原本是高澄的旗帜。他了解东魏的战术。叛乱后,他带领部众与高澄战斗。梁武帝的“力量”意图是遏制北方战场。
换句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img]464297[/img]
结局大家都知道,侯景没多久就反了,梁武帝晚境惨淡,没饭吃,没水喝,直到去世。原因是梁武帝轻敌。
面对无法杀死、消灭、反复缠绕的敌人侯景,高成特别反感。虽然经过几场战斗,他被迫进入江南流域,但他的力量迟早会卷土重来。冷静下来,想想。你梁武帝可以努力工作。为什么我不能?
遂心生一计:派人到南朝梁议和。
接到议和后,梁武帝欣然同意了,但和平背后有一个矛盾,他没有注意到:高澄上一仗没有败,而是议和了。
侯景知道和解后,非常害怕。他是高成的法官。作为这个身份,梁武帝对他很有礼貌。但转眼间,梁武帝和高成成了好朋友。他们不是共同的敌人吗?幸运的是,侯景心里没有所谓的“忠诚”。这是一件大事。
于是势如破竹,直接击中梁都。
远在北方的高澄眼见把两个敌人推向了斗争的漩涡,会心一笑。完全不顾身边的安全。
梁武帝看到侯景的野心了吗?侯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