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奸臣贪官很多,但能像下面这样被历史记载清楚,却还得到孔夫子语言的保护,真的很少见。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出自春秋《左传》。意思是:如果大奸臣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
[img]463580[/img]
(图)子称春秋 刘华龙_绘
古人把庆父比作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民间也把他评为十大奸臣之一。那么,庆父有多能干呢?他为什么要把鲁国搞得不安?鲁国一定要死才能安宁吗?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害怕。”一百多年后,孔子不愿意详细谈论像庆父这样的“乱臣贼”。可以说,他“秘密如深”。如果他能隐藏,他会尽量帮助他隐藏,如果他不能说,他会尽量不说,并使用更多的中性词,而不会使曲意难以形容。
为什么会这样?
[img]463581[/img]
@ 庆父不是篡位者。
根据当时的继承法,鲁庄公去世后,法定继承人应该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但妻子哀悼姜没有生下继承人。
因此,鲁国的君主地位应该传给谁?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鲁庄公的长子和兄弟庆父都可以成为合法的继承人。无论是公子还是庆父成为鲁军,都不应被视为篡位者。孔子没有把庆父归类为“乱臣贼子”。
《左传》详细记载了鲁庄公兄弟四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
庄公、季友各投公子一票;庆父、叔牙各投庆父一票。公子般和庆父2∶2.没想到,季友自作主张,毒死了叔牙,导致公子般的2∶1胜出,为君。
然后,庆父有资格为君,却没有抢到,于是心理失衡,欲望驱使他,连续杀死庄公的两个儿子后,自立为君。庆父做了这么坏的事,孔子不想说,为什么?鲁国非常重视“亲亲尊敬”,这是他自己的内在事务。他为什么要告诉外人?家丑不能公之于众。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庆父中了奸计,吃了齐国人的大亏。
当庆父买了杀手,杀了庄公的儿子,然后假装是好人,出面报仇,铲除凶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齐国人也在用这种“螳螂抓蝉,黄雀在后面”的伎俩来对付他!
鲁国人不认为庆父必须死,国家才会稳定。“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句话根本不是鲁国人说的,也不是后人理解的意思,而是齐国人说的。
这是齐国打败鲁国的阴谋!
据《左传》记载:
来到鲁国后,齐国仲孙秋回到齐国,对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不已。”
齐国大夫仲孙秋对齐桓公说了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
不除清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并非说庆父的心很坏,能力很大, 搅得鲁国不安。相反:以庆父的身份应该是君主,却没能成为君主,
如果有这种身份的人不除掉,鲁难就不会结束。
齐桓公问:“如果你去哪里?”也就是说,有什么办法可以铲除他的奸人?寡人派军队杀了他,可以吗?
回答说:你千万不要除掉他,继续等待。“难不已,自杀,君其待之。”
仲孙秋先说,不除庆父,鲁难就不会结束,然后说,不要除庆父, 只有留住他,鲁国的灾难才能进一步恶化!大王,耐心等待。
齐桓公立刻意识到,妙啊,妙啊!又问:“鲁可取吗?”
我们能借此机会吞并鲁国吗??
回答说:“不可能。”
鲁国坚持周礼,为立国之本,他的“根”还没有动摇,我们还不能吞并他,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动摇他的根。
怎样才能动摇他的根本?
“恶霸为养乱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引导和培养他们自相残杀。越乱越好!没有必要出兵讨伐庆父。我们应该留住奸诈的庆父,让他继续伤害鲁国,最后强迫他自杀(自杀)!到那时,鲁国遭遇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再次站出来,亲切礼貌,帮助正义,无论如何,
"这霸王之器也!"
齐桓公鼓掌说:“善。”
就这样,在齐国人的危险控制下,愤怒的鲁国人把矛头指向了庆父,庆父被迫逃到了君国。齐桓公指示季友迅速回国,协助鲁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公子申请鲁君主。这就是鲁。
季友一上台,就派人大钱贿赂君主,要求驱逐庆父。最后,没有人敢收留他,所以他住在汶水上。季友又派人来传话。二哥,如果你愿意自杀,我可以保证你的妻子和儿子都是安全的。
说话的人来了,想告诉清父,但很难说,所以他站在外面哭了。清父听到哭声后说,我明白了。然后他脱下腰带,把自己挂在一棵树上。
庆父去世后,齐桓公为平定鲁难和安定鲁国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避免地要在世界各地的诸侯中大肆宣传。为了展现霸主的公平风范,他抓住了鲁夫人齐,处死后把尸体还给了鲁国。这就是为什么悲伤的姜被称为“悲伤”。
孔子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说庆父是个好人;感情上,我不想说他是个坏人。而且吃了齐国人的哑巴亏,说不出苦。我该怎么办?那就别说了。很难说。轻描淡写地把它拿走就好。
胜利者总能随意美化自己。齐桓公也是如此,鲁国新任掌权人季友也是如此。失败者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了。
在《左传》中,季友即将出生时,他的父亲鲁桓公请人算了一卦:
算出这是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朋友”。他生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生活,站在国君的左右,在两代人之间,帮助国君。如果他的后代不繁荣,鲁国就不繁荣。
果然,季友出生时,手上的掌纹呈“朋友”字样。
(图)春秋形势图,黑箭头在鲁国所在地
然而,无论如何美化,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庆父死后,鲁国被分为三份。
从季友开始,“三桓”出现在鲁国。:
鲁桓公二儿子庆父的后代孟氏;
鲁桓公三儿子叔牙的后人叔氏;
鲁桓公四儿子季友的后人季氏。
这三个家庭已经成为鲁国最大的贵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被称为“三桓”。最小的季氏家族成为最强大的“三桓”之首。相反,鲁国的公室是徒劳的。
“三桓”没什么好吹的。它的本质和后来的“三家分晋”是一个故事。事实上,从季友开始,鲁国就成功地被齐国分为三瓣,动摇了基础,瓦解了基础,为后来的吞并奠定了基础。
庆父是个大奸臣,孔子为什么要庇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