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明,我们都知道这是蜀汉首相诸葛亮的话,但他的另一个词也是孔明。虽然他远不如诸葛亮出名,但他的才能和知识并不逊色。
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两位智慧出众、才华横溢的“孔明”。熟悉的是广为流传的智星诸葛亮,另一位是名叫胡昭、字孔明、颍州人的鲜为人知的隐士。与诸葛亮相比,王昭行事低调,不懂仕途,沉迷于经史书法。关于他的记录太少了,但从那些零星的记录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胡昭的才华绝对不低于诸葛亮。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会在英雄辈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选择隐居和避士呢?
[img]464094[/img]
胡昭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也就是朝廷最腐败最黑暗的日子,外戚宦官当政。虽然胡昭从小接受高等教育,读过经史,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当时知识渊博、熟悉古今的人,在弱冠时期,他的才华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当然,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出生!然而,胡昭已经看透了仕途和不可接受的检举制度,所以他选择住在冀州,专注于经史和工书法。
然而,在群雄并起、各路诸侯混战的时代,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广招人才是每一位领导者必走的一条路。像胡昭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第一个找到胡昭的是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听说王昭才华横溢,战略过人,求贤若渴,他不惜降尊屈贵,多次拜访,请胡昭出山,这不亚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不同的是,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踏入这场纷争的乱世,而胡昭却坚持自己的初衷,拒绝接受袁绍的邀请,不管袁绍有多软硬。袁绍也很生气,决定把胡昭绑起来,但胡昭也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在胡昭来之前消失得无影无踪,躲在深山老林里,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由此可见,胡昭真的是一个对世俗世界没有欲望和欲望的人。
[img]464095[/img]
找胡昭的第二个人是“唯才是举”的曹操。对曹操来说,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能为他所用,那真是难以忍受啊!胡昭不厌其烦地找到了胡昭。胡昭也知道自己逃不掉。他干脆直接见了曹操,当面解释自己真的没有仕途的意图。他只想成为一名村民,没有野心,要求曹操实现。当然,曹操的心胸肯定比袁绍大得多。他看到胡昭态度坚定,真的没有入世的想法。最后,他不得不感叹:“人有志,出处异趣”,然后让他走了。
胡昭回来后,他在陆浑山找到了一个地方,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改善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和学者也闻到了风。不久,胡昭的书馆就出名了。其中,胡昭最著名的学生是司马懿,后来与诸葛亮挑战的魏总理司马懿。可以看出,胡昭的才华是非凡的。
胡昭最难得的是能够在乱世中找到一颗安静的心,不被世界所感动,坚持隐居在山林中,教育一方名人。诸葛亮和王昭在三国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精彩。我们今天不能评论任何事情。我们只知道,无论我们选择什么,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初衷,我们就不会浪费我们的生命。
胡昭的名字也是孔明。他的才华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