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说服吴王除掉伍子胥最后是什么结果?

伍子胥辅佐吴国两代国王,对吴国来说,可谓居功至伟。在他的帮助下,公子光赢得了国王的位置,改名为合鲁,打败了楚国的敌人,打破了楚国的首都营都;伍子胥试图把夫差当作吴国的王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帮助他打败越国,报告了合鲁被射杀的“一箭之仇”。然而,如此高权重的英雄最终并没有结束。吴王夫差给了他一把名为“属镂”的剑,并派使者监督他自杀。自杀前,伍子胥笑着说:“我帮你父亲称霸,把你当王。你想和我平分吴国,但我不接受。过了一会儿,你今天因为诽谤杀了我。伍子胥说的都是实话,这样的英雄被杀了,真的很委屈。然而,伍子胥的诽谤和冤屈并没有像岳飞那样被“不必要”的指控所伤害,而是因为他把儿子送到了其他国家,想成为现代所说的“裸官”。虽然他不想背叛吴国,但他的行为却成了别人诽谤攻击的目标。伍子胥的做法虽然是为了未来的退路,但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明智,只能给后人留下教训。

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父亲合鹿时代的老臣,夫差可以立为国王,伍子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初,伍子胥被重用,夫差也像对待长辈一样对待伍子胥。两人在越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越国被打败后,通过太宰伯桢向吴国讲和,但伍子胥劝夫差占领越国。最后,夫差听了伯夫的话,赦免了越国。五年后,夫差听说齐国的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想出兵北上。但伍子胥认为,越国的存在是吴国心中的一个问题,越国不除,吴国就不能放心北上。两人的政治分歧进一步扩大。夫差没听伍子胥的话,还是北上攻打齐国。结果吴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国,顺便震慑了邹国和鲁国。这样,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就不再重要了。

[img]461594[/img]

又过了四年(前485),吴王夫差再次北上讨伐齐国。越王勾践带领朝臣朝拜吴王,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夫差很高兴。伍子胥劝说:“越国就在腹心之地。现在我们可以战胜齐国了,就像得到一块只有石头的田地一样。没用。正如盘庚所说,只有消灭越国这样的乱妄之人,吴国才会兴旺起来。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临行前对儿子说:“我多次劝国王不要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来了。如果你和吴国一起毁灭,那就不好了。”到了齐国,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然后回来向吴王夫差汇报。

吴国的太宰伯来也是楚国人,他的祖父是发明“上下其手”的伯州,被杀后逃到吴国。当他来到吴国时,他得到了伍子胥的支持。但是,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小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想爬上去。伍子胥是极人臣,他的位子无疑是伯爵觊觎的目标。反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搬弄是非,不管你是谁,就连他的恩人也不例外,于是,伯爵开始瞄准伍子胥。

伯利对吴王夫差说:“子胥为人强硬凶猛,无情,怀疑狠毒,他的怨恨恐怕会导致深重的灾难。前一次国王想攻打齐国,子胥认为没有,国王终于出兵了,最后赢了。子胥感到羞愧,因为他的计划没有被采用,而是产生了怨恨。现在国王又要攻打齐国了,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劝阻、败坏、诽谤国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策。现在国王亲自出征,派全国武装力量攻打齐国,伍子胥的劝诫没有被采纳,所以他终止了上朝,假装生病了,没有和国王一起出征。大王必须警惕,这很容易引起灾难。而且我派人偷偷探索,他出使齐国,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当臣子,在国内不骄傲,就在外面依靠诸侯,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经常郁郁寡欢,产生怨恨。希望大王早日想办法解决这件事。”吴王夫差听了这话说:“没有你这样的话,我也怀疑他。于是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伍子胥自杀了。

伯西是个恶棍。当然,他不必认真对待他的话。但是,为什么吴王夫差相信伯西的话,说他“怀疑他”呢?根本原因是吴王夫差认为伍子胥对吴有两颗心,这种两颗心的“证据”是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人。

我不知道伍子胥有多少儿子,但伯能够把他的儿子说出来,把他放在死地上,这表明他是一个有继承权的儿子。也就是说,这个儿子将来会继承吴氏家族的家族财产。伍子胥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不知道夫人还在吗?即使有妻妾,也不能再生下一代了。那时候,如果是把继承人送到国外,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不再为现在的“国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伯拿攻击他确实是最好的罪名。在夫差看来,伍子胥这样做,是他对吴国的背叛。伯对夫差的话中还有另一个暗示:伍子胥“不讲情义”,他甚至不顾父兄之死,他还会珍惜你这个君主吗?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父伍豪官至太子太傅。太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楚平王为他聘请了一名秦女子。这个女人很漂亮。费无极建议楚平王把儿媳当作自己的,并为王子娶了一个妻子。费无极是太子少傅,不太受太子欢迎。他担心太子建将来继位后会报复他夺妻的计划,所以他想借此机会摆脱太子建,所以他说太子建会谋反。楚平王把王子的师傅吴奢叫回来审问。吴奢知道这是恶棍费无极的诽谤,建议楚平王不要听恶棍的诽谤,疏远骨肉。费无极告诉楚平王,如果王子不采取果断措施,王子和吴奢的阴谋就会成功。因此,吴奢被楚平王囚禁。吴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吴尚,二儿子是伍员,字子胥。为防止报复,费无极建议楚平王杀死他们所有的父子。平王同意了,他要求吴奢把两个儿子都叫回来。吴奢写了一封信,召回两个儿子。然而,他对平王说:“我的大儿子吴仍然很慷慨,叫他来;我的小儿子兵叛逆,他可以忍受羞辱,成就重大事件,他知道他会一起被抓住,肯定不会回来。如伍奢所料,大儿子伍尚和父亲一起赴难,伍子胥却逃到了吴国。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伍尚有点迂腐,伍子胥的逃亡是正确的选择。然而,古人的道德观念与我们今天不同。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所代表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切,父亲让儿子做什么,儿子只能做什么,哪怕让他死!假如你不听父亲的话,即使能活下来,也会让世人看不起,你是个“叛逆”。@ 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也说:“我知道最后回去也救不了父亲的命。但是父亲让我们回去是为了生存。如果我们不去,我们将来就不能洗雪了。我们最终会被世界嘲笑。说伍子胥选择逃跑是一种耻辱,虽然他已经报复了雪恨的成功,但在某些人的观念中还是看不起他。当时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君主和医生。那么,伯也逃到了吴国,他手里拿着要饭的棍子笑着要饭吗?不是。叔叔被杀后逃跑了。楚国人没有通缉他(向其他国家索要或作为兴军的理由),祖父可能要求他逃跑。这就是当时人们认为性质不同的地方。有了这个“原因”,吴王夫差自然会得到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夫差认为吴是一个不忠于君主父亲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是一个灾难。如果他不摆脱它,它将对他的君主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伯克奸计能成功的原因。

也许伍子胥真的预料到吴将没有未来,但他采取这种方式应对未来的危机,确实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出的不恰当决定。有句话叫“当局迷”。伍子胥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只是对自己的问题着迷。他忘了他曾经背叛过母国,把自己献给了吴国。他的整个吴家只能和吴呼吸,分享命运,把儿子托付给齐国。


说服吴王除掉伍子胥最后是什么结果?说服吴王除掉伍子胥最后是什么结果?

,,,,,,

  • 宋玉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名词赋家宋玉生平介绍
  • 宋玉简介:宋玉,又名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汉族,东周战国时炎城(今湖北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屈原出生后,...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春秋五霸都有谁?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群国纷争,最后秦国统一。周天子势力逐渐的衰弱,让各地的诸侯实力大增,那么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当老...

  • 无比的策略和无情的耐心——《德川家康》序
  •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的第一任君王(征夷将军)。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期,他扫平了群雄,创造了260多年的长期政权,...

  • 乐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伐齐?
  • 乐毅伐齐的原因: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乐毅伐齐是一个有争议的事件。然而,这场战斗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将从历史资...

  • 孟子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至约公元前289年)、名科、字子舆(待考、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