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认识朱元璋,
洪武12年9月(1379年),朱元璋得知占城国赴大明朝贡的使臣已经到了北京,但已经到了一个月没人理他了。他忍不住勃然大怒。更让朱元璋怒不可遏的是,在此期间,没有人向自己报告此事。因此,朱元璋立即下令谴责中书省左丞相胡和右丞相王广阳。
虽然胡和王表面上向朱元璋磕头谢罪,但他们不断向朱元璋暗示,礼部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礼部诸臣还辩称,他们已经向中书省报告了占城贡使抵达京师的消息。
面对胡、王率领的中书省与礼部诸臣之间的相互攻击,朱元璋更加愤怒,于是下令处死中书省右丞相王广阳,将礼部诸臣下狱问罪。
得知王广阳被处死的消息后,王广阳的一个妃子陈某表示愿意陪王广阳一起去死。朱元璋派人调查后,得知陈某其实是一个被罚没入官的奴隶。按照惯例,被罚没入官的奴隶只能奖励有功之臣,一个文官的王广阳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把陈当妾。@ 朱元璋下令将胡和所有有关官员下狱问罪。
[img]461651[/img]
看到胡被下狱后大势已去,涂节、尚耀等人迅速告诉朱元璋胡欺君无罪,勾结陆仲亨等武将意图谋反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并禁止后继之君复设中书省和丞相。
随着中书省的废除,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已经完全结束。
然后,问题来了:宰相制度实施了1500多年,为什么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能废除?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如何逐步削弱维持宰相制度顺利实施的相权。
秦汉早期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相权的巅峰。秦朝的赵高只说服了首相李斯,将首帝嬴政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扶苏改为胡亥。汉代文帝遇到军国大事时,甚至不得不亲自向政府询问政策(国有大议,天子车开得很幸运)。
然而,汉武帝登基后,越来越觉得“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人,使卿大夫各得其职”的相权严重制约了皇权,@ 为削弱相权,他采取了设置三厘米相权、任命贫困家庭官员为宰相、以尚书代替宰相行使部分相权等措施。
这些措施实施后,削弱相权的目的是实现,但外戚迅速填补了削弱相权的权力真空,导致外戚王莽篡夺汉建新。
光武帝刘秀成立东汉后,在总结了王莽篡夺汉朝的教训后,他不得不深刻同意嬴政成为皇帝的原因。基于战国时期“权制独断于君”变法的核心,刘秀认为,只有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 他正式用尚书台取代了相府。
古人天下散乱,莫之能 ,以诸侯并作,语都道古而害今。今天的皇帝并没有世界,不要黑白而定。-史记·始皇本纪
根据刘秀的想法,皇权加强后,可以填补相权被削弱留下的权力真空,部分相权的尚书台将成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这样,就不用担心王莽篡夺汉朝的事情在东汉重演了。
然而,东汉时期士族势力的崛起阻碍了皇权的加强,一些相权的尚书台无法制衡外戚和宦官。这样,东汉就会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相互争夺中灭亡。
东汉以后,隋唐两代在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时,都过低地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将相权分散到任何人都无法集中相权的程度。
[img]461652[/img]
到了宋代,相权分散得更多: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掌管政事、军事,三司掌管财权,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同时,考试院、审判院、审判院等机构也在朝廷设立。在这种情况下,宋太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对曾经就皇权和相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陛下下下了决心,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经常与同列同行,他知道自己的荣幸。
“奉行圣旨”这个词充分说明,从汉武帝到宋朝,相权已经被削弱到可有可无的事实。此时,宰相所能做的就是奉行。
元朝可以看作是相权的回光期。依托朝廷中书省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行中书省,元朝的相权几乎恢复到秦汉初的水平,元顺帝时期的宰相可以带领数百万军队同义军作战。
大明的建立意味着相权回光期的正式结束。
[img]461653[/img]
胡卫庸在洪武被任命为宰相六年后不久,就表现出了自己傲慢霸道的一面。没有朱元璋自己的处理,他就处理了生、杀、废的事情。他先看了内外奏章,然后呈现给朱元璋。后来,他利用自己的权力笼络了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武将。
对于这些,朱元璋一定很清楚。他能清楚地知道大臣们在家里为什么担心,看到有人说了什么,但他忍受了胡维庸六年。你知道,朱元璋很容易放弃胡维庸的相位,@ 朱元璋对胡的隐忍只是想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削减胡背后的相权,实行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
洪武十三年来,随着胡的犯罪被陆续起诉,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后继之君不得重新设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施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实行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就被废除了,主要是因为维持宰相制度顺利运行的相权在宋代被削弱到可有可无,朱元璋对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维庸的欲擒故纵。
宰相制度是如何衰落的?朱元璋为什么能轻易废除宰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