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司马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也许我说“他是最有权势的皇帝”,会有很多人理解:皇帝有无限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怎么能“最大”呢?
不要说晋朝的皇帝真的没那么幸福。
大家都知道西晋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忠前期也可以发布一些诏书,后期可以直接成为傀儡。
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再次了解到,他在北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享有盛誉。晚年,他掌握了十多年的政府,干预了皇帝的废除,几乎效仿了晋武帝强迫皇帝的禅宗。
大政治家、作家、王羲之的小伙伴、谢道云的叔叔谢安再次了解到,他的地位可以称为首相,甚至有权“私募”。几乎所有震惊北朝的北府军一开始都是谢家的私人兵工厂。
[img]460294[/img]
等等,案例数不胜数,究其原因,还是其开国时的制度没有定好。
晋朝采用曹魏时期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与检举制度相比,中正制增加了等级、评价和选拔环节,大大拓宽了人才来源。对于夏侯曹、司马晋等缺乏百年汉代基础的政权,可以提供一批士族支持者,优势明显。
但同样,缺点也很突出:由于九品中正制度中有一个“以门平定人才”的标准,发展到后期,形成了“上品无贫门,下品无学者”的局面。言下之意:世世代代为官的大家庭越来越大。穷学者甚至不能分汤,变相垄断。
晋武帝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他认为“魏国倒台这么快,没有宗族庇护”,所以登基之初,他封了很多同姓王,给了他们人口和武装。
这个想法很美妙。宗族和士族之间的制衡战。
但现实是,皇帝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成了被忽视的存在。王爷太多了,有27个大大小小...
[img]460295[/img]
八王之乱席卷了西晋壮志未酬,东晋留给皇帝的烂摊子更多。
他想改变什么,司马曜,即孝武帝,晋的第九位皇帝。
司马曜的祖父是东晋开国者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公元365年,琅琊王司马奕登基,司马昱横向流动,成为琅琊王。
公元371年,将军桓温(其实是大军阀)发动宫廷政变,与太后携手废除司马奕,将司马昱改为天子,为晋太宗。
嗯..是的,司马昱是个傀儡..司马曜阴差阳错,四岁成为王子。
按照自古以来的套路,下一步将是司马昱不明不白的突然死亡,幼主继位。但是,幼主必须有一个辅政大臣/太师/丞相来独揽大权。不到一年,小皇帝就会感激地禅宗,不到一年就会奇怪地死去。
但是这个永恒的规律,到恒温这里有偏差,问题还是出在“大士族”这里。
[img]460296[/img]
琅琊王氏(培养王导、王羲之、王元姬,厉害)为代表,与几代官员的家人站起来,说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皇帝死了,王子当立了。意思是“皇帝死了,轮不到你恒温了”。
谁能想到,就在晋朝濒临崩溃的时候,又是大士族撑起了一片天?真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司马曜早期,国家动荡不堪,司马奕复辟;桓温虽然病死,但弟弟桓冲不容小觑;谢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司马曜和弟弟司马道子分别娶了太原王的女人为皇后和公主。
谢安和王坦之虽然有名人情怀,忠君卫国,但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东晋是以门阀为主,隐患很大。
司马曜逐渐长大,开始学会分权。
@ 撤销谢氏对北府军的控制,空降朝廷命官为首领。
@ 大力任用弟弟司马道子,士族多被架空。谢安被排除在外,死了,侄子谢玄也失去了兵权。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曜被评为东晋时期权力最大的皇帝。
但即使他11岁登基,制衡门阀,也未必能承受“中兴之才”。
公元396年,孝武帝才34岁,但大权却落在弟弟司马道子旁,他自己沉迷于酒色,宠爱僧尼,还经常一喝醉酒乱说话。
有一天,他喝醉了,对旁边的张贵人说:“你老了,明天我就抛弃你,建立别人。”。这个贵人害怕,退缩,一不做两不休,用被子捂住司马曜。
经历了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只说错了一句话,死得那么憋屈。
为什么司马昱被称为东晋权力最大的皇帝?他死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