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方的防御深度。这里的得失关系到王朝的命运。谁得到燕云的地方,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可以攻退可守。出关是指中原的马平川剑。幸运的是,宋朝一直在北方囤积重兵,以抵御契丹和金的几次进攻。然而,赵匡胤从叛逆开始,相信武将。重文轻武错过了许多好机会,导致失败。
燕云十六州自始至终都是宋代的心脏病。石敬堂是送给他们的。宋朝开国并不容易。辽政权是中央政权,不属于游牧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于宋朝,实力雄厚。宋初,赵匡胤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了南中原,但他在准备北伐时死了。赵光义接受了骚操作,连败。辽西夏远不是汉唐时期没有中央政权的游牧民族,也不能算是同样的实力。此外,隋朝建国时期有燕云十六州。隋恭帝让位李渊时,唐朝也有燕云十六州。秦汉时期,马没有马镫,骑兵也没有那么强大。当时,游牧民族的干架和中原的干架没有绝对的压倒性。
[img]459844[/img]
雍熙北伐,曹彬和赵光义都有很大的责任。东路军主要起着遏制辽国主力的作用。计划是让东路假装,西路绕辽军后面,中路侧翼袭击,三路军在辽国主力决战中合兵。然而,在早期阶段,西路军进展迅速,甚至克服了数州。中路军也打了几场胜仗,但与辽国主力对峙的东路军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原计划中东路起到约束作用)。此时,东路军有一种轻敌、渴望立功的心态。曹斌带着粮草15日主动打败耶律休哥部,但在游击战的骚扰下,后续粮草不济被迫撤军。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赵光义的微操,还有一定的机会等待中路军汇合,然后进行决战。最糟糕的结果可以保留10多万精英,西路下的几个州也可以保留。偏偏车神来了手微操,直接导致东路军全军覆没,战场形势瞬间逆转。深入敌镜的西路军此时处境极其危急。本来西路军可以安全撤退,但赵二在撤退的时候下令搬走几个州的人。结果大军一路拖拖拉拉,被来的辽国主力赶上。此外,将领之间的内部矛盾和人数不足,西路军整建制度崩溃。到目前为止,雍熙北伐以宋军全面崩溃告终。
西路大军都在山后,可以说是和东路大军独立作战,而耶律斜云依靠幽西数州的坚城,完全可以阻挡宋军一个月以上(参考耶律休哥的劣势兵马阻挡曹斌20多天)。根据赵匡义的计划,曹斌军在东路只作弊,他的行军必须缓慢。相反,西路军必须迅速进军。然后辽军可以派出少量士兵、马匹和耶律休哥合兵阻止曹斌,并将主力骑兵快速向西移动,与耶律斜云合并,打击宋军中路和西路的优势。归根结底,这个战略计划的容错率太低,需要太多的理想条件。即使曹斌慢下来,西路和中路的宋军仍然会给辽军机会。
从战略上讲,三路会师幽州根本不现实。只要一路出了问题,计划就泡汤了。实际结果是东路军被击败,中路军不得不撤退补防。两位高级将领的配置都差不多,曹彬和耶律休哥都是双方的总司令,都是亲自带领军队进攻和防守幽州涿州一线。但问题是,在两国战略决战中,宋太宗没有亲自参战。在曹斌东路军中,崔彦金、米信、杜彦桂、李继隆和范廷召。曹斌根本约束这些人,不想约束这些人。这些人吵着要再次进攻涿州。进攻后,他们被萧太后投资的辽军预备队包围,也是这些人主张立即撤退。
辽军的耶律休哥没有这样的问题。除了耶律休哥资历太老,战功显赫,还有萧太后监督战争。辽军执行力非常坚决,深入梯队防御,攻击宋军补给线,转防攻击全军。雍熙北伐失败真的不是曹斌的锅。宋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没有统一指挥,协调部署的总指挥,三路人各打各的,注定要失败。
雍熙北伐大将历史云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