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们来谈谈鲁国的故事。
从春秋步入战国后,鲁国似乎逐渐被遗忘,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鲁国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受重视的角色。而鲁顷公似乎已经看清了鲁国的未来,只是默默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相信很多朋友都会不明白,为什么鲁国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存在感远不如春秋时期?以下是对原因的分析,主要与秦国的崛起和周天子的衰落有关。面对七雄,鲁国显然已经无能为力了。
[img]460226[/img]
诸侯的变化
随着战国时期的发展,大多数诸侯都认识到了秦国的力量。再聪明的人也改变不了人心大势。诸侯列国的腐朽已经腐烂到骨子里。所谓的纵横结合已经完全瓦解,六国之后的威望已经耗尽,秦国自长平战争以来一直无敌。周人的历史是从部落酋长政治到中央集权政治的探索。分散的部落管理思想已经演变成所谓的分封制度和长子继承制度,政治制度已经融入社会,成为国家运作的基本体系,即星星的管理模式。诸侯是众星,周天子是月。这一制度保证了800年周人政治的稳定,成为周礼的规则和法律,代代相传。
秦国人的扩张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权史,即将基于血缘关系的分封制度转变为以皇帝为独尊的政治管理制度。只有皇帝才能发光。以前的星星消失了,传统意义上的诸侯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直系任免的地方县长,全国政令是皇帝一人。
事实上,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当年强国所相信的,也就是说,国君必须有绝对的权力才能真正逃脱国中权臣家族的控制,才能真正促进国家体制改革的全面进步。任何阻碍变法运动的力量都是绝对错误的,应该由国君控制。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实施了变法,但大多数都在保守派的反对中失败,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
当周天子的直系力量东周军来到秦朝崇拜时,这意味着周人的集权探索失败了。当时的诸侯们仍然希望从思想根源上有一个强大的人物,他们能够真正改变古代乱世的纠纷,领导全国各地的诸侯。即使后来周天子势不可挡,齐桓公、晋文公等人也在实施“尊王闹夷”,试图找到一定的平衡。
[img]460227[/img]
鲁国的陨落
然而,在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集权探索的崩溃,诸侯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一个每个人都愿意服从的国家,秩序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主要诸侯国开始制造麻烦。战斗、杀戮和杀戮只是抢夺国家利益的一种措施。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物在中原已经有100多年没有出现了,至于鲁国人,他们控制着最多一周的政治遗产,他们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鲁国朝堂上仍有许多有识之士,如三桓、孔子等。当然,这些人自始至终都接受周人政治教育,这是他们为国君使用的关键。他们不仅继承了周人贵族政治的传统,而且掌握了国家的核心资源,引导了舆论的发展。
[img]460228[/img]
同样的问题是,他们接受的教育使他们无法更彻底地改变国家的发展轨迹。例如,韩国、赵国、魏国和后来的田齐不能直接驱逐国王,独立为王,用自己的思想推动国家与时代的合并运行。因此,进入战国后,鲁国人的存在感明显低于春秋两季。这种困境持续了近200年。后来,他们终于摆脱了秦人攻击周皇帝的战斗。
在周天子不在的那些日子里,我不知道鲁顷公会的感受。鲁国人拥有周人最多的政治制度遗产和周人文史典籍遗产。也就是说,周人崇拜的周礼大多也存储在鲁国深宫。作为一个守护着最多周人政治遗产的鲁国人,得知秦国人攻灭周天子后,一定会在心里感叹“周天子不在了?“鲁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鲁国人可以和哪个国家有共同的仇恨。北方的田齐国君主不再姓姬,南方的楚国也是异族。邻近的韩、赵、魏只是远亲。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不能再与秦国作战了。史书载:“楚考烈王伐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祭”,鲁顷公能做的就是随身携带周礼,并秘密藏在墙上,静静地等待着鲁国生命的终结。
进入战国时期后,为什么鲁国的存在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