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清朝八旗的故事。
看宫剧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谁出生在正黄旗,谁是包衣。似乎紫禁城的妃子、侍卫、大臣们的地位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而是被这个小前缀人为划分的。那么什么是“旗”呢?每面旗有什么区别呢?
一、“旗”的由来
在清朝之前,女真一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生活的需要下,他们对“狩猎”有很高的要求。不仅男人会狩猎,还需要参与规范的组织、统一的指挥和小组战斗。
在满语中,这样一个协同狩猎的组织被称为“牛记录”,牛记录的首领被称为“额真”。
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这些女真人很快就面临着一个问题:管理。由于牛记录的增加,指挥非常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狩猎的效率。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就像公司扩大规模一样,管理系统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清朝的祖先认为,结合多个牛记录,形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固山,用中文说,是“旗帜”。以旗帜为标志,目的是增加广阔草原上的方向识别。
[img]459703[/img]
二,发展
有了以上雏形,剩下的工作就完善了。
以颜色命名的“旗”最早出现在努尔哈赤时期。
据史料记载,公元1584年(也称1583年),努尔哈赤带兵起事,开始统一建州三卫。当时他手下有一支以“黑旗”为单位的强队。
到目前为止,我们将发现清代八旗雏形与普通军队的区别在于生活功能与军事智能的融合。
努尔哈赤势如破竹,一路胜利,五年内几乎没有失败。最重要的是,1588年苏完、董鄂、雅尔古的归属,使努尔哈赤的队伍发展壮大,人口快速增长。
此时,只有一个“黑旗”显然不能容纳这么多士兵。所以在1589年,努尔哈赤建造了一个由他自己领导的“红旗”,黑旗交给了他的兄弟舒尔哈齐指挥。
是的,我们熟悉的“八旗”一开始只是一种颜色。
即使在1601年,也只有黄、白、红、蓝四种颜色。(改编)
[img]459704[/img]
三,人数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很好奇每个队有多少人。
据统计,每300人为一牛录,每25牛录为一旗。
这样,我们就可以间接获得努尔哈赤在1601年的军事实力:300×25×4=30000。
看起来很少,但足以让敌人害怕。
四,再发展
八旗制度的演变实际上是建州发展的动力:建州通过外部扩张吸收人口,丰富军队,更多的人被改革融入八旗,对建州的扩张产生了反应。
到1615年,除海西叶赫外,草原上几乎所有的女真族都属于努尔哈赤。
当然,团队又成长了。
史称“不少于五六万人”,八旗也由此形成。只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分布有些凌乱:
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努尔哈赤领导;
原白旗,分为正白给皇太极、镶白、正蓝;
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
根据上述统计,至少在兵权上可以证明二皇子代善是非常重用的,有两面旗帜,皇太极只有一面旗帜。
[img]459705[/img]
五,汉蒙
大多数人 起初,人们认为“八旗”只是满族人,但事实上,也有汉族和蒙族。
清朝先打败蒙古再入关,所以蒙古八旗建立后于满先于汉。
1624年,蒙古在努尔哈赤手中只有5个牛记录,相当于不到2000人。到1635年,随着林丹汗的去世,蒙古最后一个汗流浃背,有了八旗之壮。
至于汉民,清兵最初被当作“奴隶”对待(不用惊讶,封建政权总是这样对待敌人)。然而,随着对“战争”需求的不断增加,女真开始吸收汉民进军,但待遇很差。
一开始是这样规定的:每20个奴隶中就必须选出一个人参加战斗。至于所需的战马和盔甲,不是国家发放的,而是20人集资购买。
嗯..言下之意是我不仅赔钱,还赔人。
幸运的是,皇太极 多尔根这一代人意识到了汉族人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想在统一中原、建立帝国的过程中取得战略胜利,就必须优待汉族人民。从那时起,汉族士兵开始获得与满族和蒙古族相似的地位。
截至1642年,汉族八旗建成。
多年过去了,八旗不仅是一个军事单位的代名词,也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分为等级和血统。开国时,一个王朝总是战火不断,然后进入少战的休养阶段,清朝也是如此。尽管康熙、雍正边境骚动,乾隆的“十全武功”,但与后金时期的大动干戈相比。也许正是这样,清朝贵族阶级,八旗既得利益者尾大不掉,以至于后期慢慢僵化,非变法不可救。
满洲八旗的[旗]从何而来?各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