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不负众望,还原了仁宗朝的原汁原味。在品味王凯演技的同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几乎每一集都有新的才子和贤惠的出现?
那么宋仁宗手下有多少贤臣能士呢?
[img]458449[/img]
擅长推荐人才-晏殊
晏殊五岁是著名的神童。宋真宗时,14岁的晏殊参加了殿试,受到皇帝的赞扬,留在秘阁深造。
仁宗当王子时,晏殊为王子舍人,赵真非常尊敬他,后来赵真登位,晏殊做枢密副使。
此后晏殊宦海浮沉,有时朝中为相,有时被贬低,但总体上职位较高,他有机会携带许多后进。
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韩琦、富碧、欧阳修等都是晏殊提拔和推荐的人才,使仁宗朝堂人才济济。
[img]458450[/img]
欧阳修,文坛领袖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族之一,也是北宋仁宗时期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的父亲在四岁时去世了。在母亲郑的指导下,他用稻草在沙地上学习和写作来启发他。毕竟,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并在仁宗天圣八年考试中取得了进步。
正如《清平乐》所演,欧阳修当时是众望所归,他自己也很自负,以为必中状元,所以连红袍都准备好了。
和他在一起的王拱辰想过一把状元瘾,穿着欧阳修的袍子,没想到最后中状元竟然成了王拱辰,这也是巧合。
虽然欧阳修没有获得第一名,但这并不妨碍他才华的展示。在后来的仕途中,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政治事务等重要职务,为朝廷和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获得了非常骄人的“文忠”称号。
欧阳修和提拔自己的晏殊一样,也发掘了一大批人才:曾巩、苏轼、司马光、焦干等。
范仲淹,千古典范
说到范仲淹,大家都会想到“先忧后乐”这句名言,这句话也是范仲淹一生中最好的写照。
与晏殊和欧阳修不同的是,范仲淹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武功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庆历两年,宋夏战役,宋军大败,关中震动。10月,范仲淹率领6000支军队从台州和泾州出发进行救援,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的军事才能。经过一点安慰和讨论,边界流传着“军队中有一个粉丝(范仲淹),西贼吓坏了”的口号。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回朝任职,与富碧、韩琦等一起支持仁宗改革政事,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
新政虽然在贵族官僚的抵制下失败,但为王安石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成绩不可抹去。
[img]458451[/img]
铁面无私-包拯
纵观仁宗一朝,不缺什么样的贤臣,包拯是公正执法、不畏权贵方面贡献最突出的。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高中进士,后来经过一步一步的晋升,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英,扬诸州。
包拯最著名的任期是在开封府,后来也是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
为了表达对包拯的敬意,后人称之为“包公”、又称“包青天”。
其余名士
除了以上四位,仁宗朝还有两位著名的富豪和胡豪。当时,士大夫说:“富豪(富豪)是真正的宰相,欧阳永叔(欧阳修)是真正的翰林学士,包老(包拯)是真正的中城,胡公)是真正的先生。”这是祝福(仁宗年号)的四个真理。
此外:狄青、孔道辅、吕夷简、王曾、文彦博、韩琦、蔡襄、陈尧佐、张士逊、梅尧臣、苏舜钦、滕子京、张亢、三苏(苏迅、苏轼、苏辙)、许多名士,如曾巩等。
明君临朝,贤者自归。
宋仁宗赵真手下有多少贤臣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