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空。今日讲述鲁国的故事。
鲁国是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当时,鲁国的领土并不大。后来,它一个接一个地吞并了周围的极端、项目、须句和其他小国,然后慢慢发展到强大。鲁国最巅峰的时期,是在鲁恒公、鲁庄公、鲁熙公时期,当时的齐国足以与齐国竞争。然而,战国时期,鲁国逐渐衰落,战国七雄中没有鲁国。然而,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被楚国摧毁。被齐楚夹在中间的鲁国是如何保护自己的?让我们了解一下。
[img]458986[/img]
经过春秋两季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周王室封印下的100多个诸侯国急剧下降。其中,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实力大幅增强,战国七大英雄格局正式形成。然而,大多数后代只知道七雄,但他们很少注意到战国时期仍有一些国家,包括宋、鲁、巴、蜀、中山等大国。其中,鲁支持战国后期,附庸国君曾在寺庙见面,不亚于七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鲁国坚持到战国后期才灭亡?
一、周室宗邦,诸侯望国
说到鲁国,人们不禁想起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不仅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还被后世统治者誉为“圣人”、“万世师表”。至圣之乡是鲁国,这个国家有着丰富的底蕴和强大的背景:“周之最亲莫如鲁,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同时,在这个国家,也有最发达的周礼制度。春秋时期,只有鲁国保留了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周礼在鲁”。
鲁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很强的背景。周朝一直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则赋予鲁国“郊祭文王”、“演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求,也是对鲁国作为宗邦的“大启尔宇,周室辅”的希望。可以说,鲁国获得了“一国之下,百国之上”的地位,这是鲁国的政治优势。鲁国作为西周强藩,震慑和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同时,鲁国位于东方海滨,有鱼和盐的优势。此时,鲁国“奄奄一息,然后荒野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不知道比秦楚国强多少。
[img]458987[/img]
二、身处夹缝,也无忧无虑
作为西周强藩,再加上周王室的优惠待遇,鲁国的国力之强,使人民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直到春秋,小国时不时来见朝贡。然而,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崛起的晋国和齐国没有关注东周。然而,东迁周平王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使得东周形成了同一个小国,100多个王子继续征服。然而,皇帝不仅不能承担起世界共同主人的责任,而且经常向一些强大的王子寻求帮助。渐渐地,强大的诸侯不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而在鲁国邻国的晋国、齐国,都把目光放在了这个曾经的“诸侯望国”上。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为了报道鲁国接受公子纠正和管仲的仇恨,发兵攻鲁,双方列兵长勺。当时齐强,鲁弱。鲁庄公用曹辩的建议,让鲁军保持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都没有奏效,士气低落。然而,鲁军努力完成了以少胜多著称的长勺之战。之后,齐桓公打出了尊王熙夷的口号,代表天子征服。作为周朝宗邦,鲁国自然无法打击,所以齐国错过了灭鲁的最佳机会。另一个强大的晋国,曾经是鲁国的靠山,双方各持所需,相处融洽。然而,当晋国解除了齐国的威胁,想反身对这个“好邻居”动刀时,不料六卿内部互相盘问,使晋国乌烟瘴气。魏、韩、赵三家分晋,之后三国经常发生摩擦,相互牵制,给了鲁国生存的机会。可以说,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强大,但幸运的是,周围的大国在国家政策上存在问题,所以鲁国可以在裂缝中生存,暂时没有生命的烦恼。
[img]458988[/img]
三、鲁无明君,亡成必然
在历史书中,很难发现鲁国有伟大成就的国王,甚至对这个国家的记录也很少。我们只能从其他国家的历史官员那里了解这个国家。三年前,周平王(前768年),鲁惠公担任鲁国国君,在位期间,奋发图强,国势大振,百姓悦服。周平王49年(前722年),鲁惠公去世,长子年弱,于是普通长子鲁隐公代表国王掌权。孔子的《春秋》始于今年。因为春秋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的,所以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的历史记录下来的,鲁隐公也经常提到他的年龄。
周桓王九年(前711),惠公的长子即位为鲁桓公,妻子与兄弟齐襄公通奸,被齐襄公迫害。周桓王14年(前706年),桓公之子即位,为鲁庄公。在位期间,他多次与齐国作战。虽然输了多赢了少,但幸运的是,有曹辩、曹沐等将军,没有亡国之忧。自鲁文公以来,鲁国也逃不过卿大夫掌权乱政、公室衰落的局面,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附晋,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
[img]458989[/img]
到了鲁定公时,孔子被重用了。孔子建议他与齐国外联,在内部振兴君威,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那时起,孔子还帮助公众从齐收复汶阳之地。孔子终于有机会实施他的政治主张,强调孝道,稳定家庭,稳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在那之后,国王再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鲁国在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摧毁。
早在西周,鲁国就有了很好的局面,甚至一度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然而,没有一个明朝的国王来制定百年的国家政策。鲁国空有政治经济利益,但很难因利益而乘便。相反,他杀死了自己,被后来的“荆蛮”楚国摧毁。然而,在漫长的慢性死亡之路上,鲁国一次又一次地巧合地避免了杀人的灾难。齐本来是灭鲁最好的,曾经想灭鲁。但郑国位于中原核心,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国商业繁荣,国家富裕。这两个国家都比鲁国更有吸引力。齐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获得这两个国家。三晋内乱,灭鲁计划搁浅。楚国也想灭鲁,晋楚争霸,楚国空虚。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崛起,多次败楚,打乱了楚国进入中原的计划。然而,楚考烈王终于完成了灭鲁的任务。
夹在齐楚两国之间的鲁国是如何保护自己的?为什么能坚持到战国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