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史,莲花是一种永不凋零的诗歌形象。它不仅代表着醉人的自然之美,也象征着古代文人的美丽品格、高尚情操和历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希望。
无论是李商隐的“只有绿荷红莲,卷开合任天真”,还是苏轼的“翻空白鸟时时看,照水红细香”,还是李清照的“兴尽晚归,误入藕花深处”,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荷花的不同红色。
本文分享的《采莲曲》是古典诗歌中关于荷花的一部千古名著。它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是王昌龄七言绝句组诗《采莲曲二》的第二首,约为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夏。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诗歌直接表达荷花之美相比,王昌龄的《采莲曲》更有意义,因为它采用了以花喻人、以人喻花的表达手法。让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侧张开。
乱进池看不见,闻歌总觉得有人来了。
@ 诗中的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是既写花又写人,也就是荷叶和采莲少女的裙子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服剪裁的。虽然用相似的颜色来比喻是很常见的,但是当采莲少女在莲池的时候,荷叶和罗裙的颜色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img]458709[/img]
此时,采莲女孩显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即无边无际的荷叶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样,采莲女孩的美丽和荷花的美丽就会保持一致。事实上,在《采莲曲2》的第一首歌中,王昌龄写了“吴姬越华丽的楚公主”来描述采莲女孩的美,即采莲女孩的美丽,就像吴越的民族色彩,就像楚公主的妃子一样。
然后,诗中的第二句“芙蓉向脸两侧开放”,即第一句中的和谐统一。这意味着采莲女孩的脸隐藏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起来像一朵红色的荷花向女孩的脸开放。可以看出,在王昌龄看来,采莲女孩是美丽自然的一部分,除了自然之外,荷花还有一种人性之美。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三句话“无序进入游泳池看不见”,它继承了前两句话,这意味着莲花女孩混合在莲花池中很难识别。也就是说,莲花女孩的绿罗裙和荷叶是一个整体,几乎分不清荷叶是什么,罗裙是什么;莲花女孩的脸和红莲花,几乎分不清哪个是女孩,哪个是莲花。
所以自然有最后一句话“听歌的时候总觉得有人来”,也就是听到采莲少女的歌,才发现池里有人在采莲。可见王昌龄的《采莲曲》是把采莲少女放在荷花丛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然后写出人与花的美。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意义重大,令人陶醉。
王昌龄的一首经典诗写出了荷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