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统治北方近百年,自439年灭北凉以来。
与此同时,北魏保持了80多年的强势,出现了太武帝、孝文帝等雄才大略之主。
然而,尽管北魏多次攻打南朝,并多次取得巨大胜利,但北魏一世从未平定南方。
在这场近百年的对抗中,南北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南朝,改变了三个朝代。因此,北魏未能完成统一的原因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北魏与刘宋的战争
南北朝开始时,南朝占据了主动地位。
[img]457586[/img]
就领土而言,刘宋立国之初,不仅占领淮河以南,还控制了青、徐、冀、豫、兖等大片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北魏领土辽阔,但国内矛盾尖锐,统治不稳定,经过多年的战争,破坏尚未恢复。
就形势而言,刘宋立国前,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尤其是曾以“但月阵”打击北魏骑兵,表现出强大的战略进攻能力。然而,北魏军队多年来几乎没有休息,士兵们疲惫不堪,背后有强烈的软威胁。
因此,刘宋立国后,积极采取大规模北伐。
宋文帝北伐450年。
北魏充分发挥骑兵优势,放宋军大举北进中原,发动全线反击,大败宋军。
随后,北魏大举反击,连战连捷,直达长江北岸,但始终无法渡江。
此后,北魏多次攻击刘宋。
尽管仍然无法渡江,但到了469年,北魏攻占了青、徐、冀、兖州和豫州淮西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生产力发达,北魏奠定了“北强南弱”的格局。
北魏不能灭刘宋的原因
北魏与刘宋作战,屡屡大胜,但毕竟不能灭刘宋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与双方实力相比,北魏的优势并不明显。
刘宋立国之初,疆域尚广,刘裕当年的精兵猛将大多还在,战斗力极强。
虽然北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损失也非常严重。到达长江北岸时,军队损失了近一半,已经是弩的末端。此外,淮河南北大片领土仍由宋军掌握,后路担忧,不得不撤退。
@ 民族对立还是很严重的。
北魏立国之初,汉化程度很低,各族矛盾处理得不好。
因此,每次北魏攻城,必然会遭到最激烈的抵抗,而当北魏不攻城,长驱直入时,各城坚壁清野,使之野无所掠夺,补给困难。
@ 兵种、兵源劣势。
[img]457587[/img]
北魏以鲜卑骑兵为主。
骑兵在中原无敌,但到了江淮水网纵横之地,缺少水军,受制于人。
此外,鲜卑骑兵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一攻淮河以南,常发生疾病,战斗力下江。
其实北魏遇到的这些问题都很正常。
就像后世的蒙元一样,如果北方政权改革得当,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和改善的。
历史给了北魏近百年的时间,比蒙古人多。
那北魏统治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魏伐齐
在与刘宋的竞争中,随着青徐冀兖和豫州淮西的攻击,“北强南弱”的格局得到巩固,实力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随后,北魏开始解决第二个问题:正统。
“汉化”是其建立正统、完成统一的基本条件。
[img]457588[/img]
因此,北魏开始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试图化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政权。
北魏在三次征齐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在第三次伐齐时,北魏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坏习惯,释放了所有掠夺的人口,以恢复人民的心。
同时,为了获得伐齐的大义名分,北魏还以刘宋、南齐政治上有影响力的流亡人物为旗帜,以减少抵抗力。
然而,从结果来看,北魏对南齐的战争收效最小。
这是:改革,有一个“痛苦”的时期。
[img]457589[/img]
北魏三次伐南齐,其中第二次、三次,都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局面。
然而,由于刚搬到洛阳,北魏内部反对汉化派动乱,都迫使北魏半途而废。
北魏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机遇,因为改革渡过了痛苦时期。
错失良机
504年,好机会来了。
秦、梁二州带着汉中向北魏投降。
邢岚奉命而来,不仅平定了相关区域,还扩大了“东西700,南北千里”,甚至一举控制了蜀中天险剑阁,逼近涪城。
汉中、剑阁即下,夺取益州,自然不在话下!
邢岚上表:再给我25000人,我就能夺得蜀郡!
[img]457590[/img]
一旦四川平定,在四川建造战舰,南朝就很难抵挡!
当时北魏用兵,动辄几十万!而且当时南梁在东线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北魏完全有能力出兵!
然而,朝廷拒绝了邢山的请求,并将邢山调走了!
这次错失良机,让北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永失机会
错过了机会,就不再来了。
连续攻战北魏,夺取了洛阳以南的南阳等地,一直打到樊城。
当然,没有悬念,没有水军的利益,北魏打不下樊城。
此后,不明智的钟离之战,使北魏永远失去了统治世界的机会。
钟离之战,北魏将其短板暴露到极致。
一是几十万大军,围攻只有3000守军钟离,打不下。
后来,由于水网地区难以施展,在韦睿等人的20万大军的攻击下,魏军“死者十余万,斩首依如之”。
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由于中原北魏军队的活力受到严重损害,已难以压制留在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军队。
17年后,六镇起义爆发,北魏迅速衰落。
未完成的改革
北魏未能完成统一,主要是因为其改革尚未完成。
北魏“汉化”后,学习中原文化,任命汉族官员,已经隐约有了中原王朝的形式。
隋唐后世的许多制度,都起源于北魏。
在虚心学习汉文化的情况下,北魏统治者比后世的蒙元要好。
[img]457591[/img]
然而,北魏的心结使其改革只能停留在最危险的半空中。
北魏利用了许多汉族人才,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但在枪杆的问题上,仍然不能行走!
自始至终,北魏军常备军以鲜卑人为主体。
至于其他民族,只是临时征发,防止其武装。
当然,北魏拒绝邢山取蜀的建议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魏晋平蜀灭吴的历史,而是因为他担心军队结构的变化。
就这样,只依靠鲜卑人的北魏,永远无法组建强大的水军,永远无法克服对南方环境的不适应。
此外,尽管北魏任命了各族将领,但指挥权一直掌握在拓跋氏将领手中。
@ 虽然北魏的国力和军力都比早年强,但由于拓跋氏将领的能力不如前辈,指挥能力又下降了···
最后,随着钟离战争的重大损失,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起义结束了北魏的繁荣时期。
就像历史上占领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北魏需要在制度、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好统一的准备。
北魏的改革使原本只是“胡人”的北朝适应了中原文化,为文化和制度做好了统一的准备。
然而,在敏感的枪杆问题上,北魏还没有要领,遇到了瓶颈。
因此,北魏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最终还是无法完成统一。
幸运的是,后人一直沿着北魏发展的改革之路走下去。北周改革为北朝统一世界做好了准备,继承北周的隋文帝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分裂!
北魏统一北方后 为什么北魏没有南下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