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即位之初,任用贤相,努力工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后来唐玄宗贪图享乐,挥霍浪费,听不进劝诫。李林甫先后任用口蜜腹剑,贵妃堂兄杨国忠为相,宦官为监军。更危险的是,宠信胡人安禄山,任命他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安禄山就是这样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手里拿着重兵,对当节度使者不满意。他于公元755年11月在范阳发动叛乱,历史上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不相信,但边境警报不断传来,不禁让他不相信。唐玄宗急忙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守卫洛阳;他的六个儿子荣王李婉被任命为元帅,将军高仙芝被任命为副元帅东征叛军。由于征兵不力,唐军战败,安禄山于12月12日攻破洛阳,东都失守。无奈封长清,高仙芝退守潼关。但唐玄宗听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诽谤,也没有调查就杀了封长清和高仙芝两位将军。叛军未平,阵前杀将,玄宗糊涂,犯兵家大忌。不仅如此,唐朝皇帝后来对前线战争盲目指挥了三次,错过了很好的机会,导致安史叛军直到八年后才被消灭。
[img]457480[/img]
第一次盲目指挥
唐玄宗还任命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驻守潼关。哥舒翰年纪大了,生病了。然而,他不得不拖着病人,勉强为国效力。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分析了敌我的力量,认为他应该坚持潼关。于是他加强了工作,在城外挖了深沟,在城墙上挖了高垒,没有主动出击。安禄山派儿子安庆绪多次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带兵打退。
唐玄宗错误地分析了敌我的情况,乐观地认为叛军不能成为一种气候,听了叛徒的诽谤,派哥哥舒翰带兵与叛军决战。结果20万唐军被埋伏,只剩下8000人,哥舒翰也被俘,被送到敌营,潼关失守。长安的门户被打开,关内无险可守,叛军进攻长安。然而,唐玄宗带着他的亲戚和大臣们逃到成都。在路上,著名的马尾驿兵变了。哗变的士兵愤怒地杀死了误国误民的奸相杨国忠,迫使玄宗吊死杨贵妃。
可以说,叛军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征服西都长安,都是因为唐玄宗的盲目指挥,导致潼关失守,被迫西逃,失去了最喜欢的妃子。
[img]457481[/img]
第二次盲指挥
马尾驿兵变后,玄宗任命王子李亨为兵马大元帅,招揽人马讨伐叛军,自己逃到成都。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即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此时长安已被叛军攻下。唐肃宗听取了军师李泌的建议,暂停了长安的恢复。首先,他派出了郭子仪和李光比,他们两路攻击叛军的老窝河北范阳,使叛军进退两难,然后等待机会消灭。公元757年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这是消灭叛军的好机会。然而,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他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放弃了河北的城镇,从河东调回郭子仪的人马,攻打长安。结果,他输了。后来郭子仪借助回河兵力收复长安,随后又收复了洛阳。
虽然收复了两都,但唐肃宗的盲目指挥使唐军失去了消灭叛军的最佳时机,导致战线拉长,直到苏宗死亡。
第三次盲指挥
叛军头子安庆绪在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逃往河北,史思明也被迫投降。但唐军攻打邺城时,史思明再次叛逆唐朝,从范阳带兵营救安庆绪。不久,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进攻洛阳。李光璧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与史思明在洛阳城外的阵势相互攻击。李光璧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多次用计打退史思明的进攻。公元761年2月,唐肃宗听了宦官鱼朝恩的话,命李光璧攻打洛阳两年。李光璧认为,现在叛军还很强大,还不到进攻洛阳的时候。但唐肃宗不听,一个接一个地派宦官催他。无奈之下,李光弼不得不冒险进攻,结果在洛阳城北冢山打了一场败仗,洛阳又沦陷到叛军手中。
虽然公元763年2月17日,唐朝终于打败了叛军,但由于苏宗的第二次盲目指挥,唐军打败叛军的时间大大延长。如果苏宗不让李光碧在叛军仍然很强大的时候战斗,唐军就不会失去士兵,失败,影响士气和恢复过程。
[img]457482[/img]
总结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并非唐朝无将可用,恰恰相反,唐朝能带兵打仗的武将众多。假如皇帝不介入,平叛根本不会花那么长时间。皇帝的三次盲目指挥导致了更严重的叛乱,更广泛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战场上的情况只有教练最清楚,大多数皇帝不是武术背景,在后面,战场情况,敌人和我的情况肯定不如将军全面具体,要做的是充分信任将军,君主和大臣,抓住有利的战斗机,可以赢;而不是盲目指挥,轻松,失败,把责任推给将军。归根结底,是皇帝对将军的怀疑和不信任造成的。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这个道理。唐太宗用将军李靖灭东突厥时,给了他足够的权力,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才能成事。无论何时,只有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力往一处,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三次盲目指挥前线战争。具体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