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的铜镜是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直到明末清初,玻璃镜才被引入中国,铜镜才被取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镜子指的是铜镜。历史上长长的铜镜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读者!
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朝。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陈叔宝。他把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王子徐德言。当时隋朝已经在北方崛起,虚弱的陈朝不堪一击。徐德言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他很难和妻子在一起,所以他把一面铜镜打碎成两半。如果爱情没有破裂,他可以再见面,作为信物。陈朝灭亡,乐昌公主进入隋朝著名将军杨素之家,徐德言流离失所,饱受艰辛。
[img]454781[/img]
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徐德言发现一位老人高价出售了半面镜子,并且可以用他的半面镜子组成一面完整的镜子。他请老人给乐昌公主带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读完后,悲痛欲绝,杨素得知事情原因,让徐德言夫妇团聚。那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中国古代铜镜是圆镜最多的。圆镜无棱角,不会伤害镜人,圆镜也意味着团圆,家庭幸福。
除了圆镜,自然还有方镜、葵花镜等。历史上有一面相当有名的方形镜子。据说刘邦率先进入秦朝首都咸阳后,在宫中发现了秦始皇收藏的许多珍宝。其中,有一面大方形镜子,可以照亮人们的内脏,识别人们心中的善恶。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来照人,以判断他是好是坏。
这面秦镜在古代笔记小说中被称为神奇,产生了“秦镜高悬”的成语,后来演变成“明镜高悬”。在古代的法庭上,有一块常见的牌匾,上面写着“明镜高悬”。当官就像一面镜子,判断是非,惩罚奸邪,保护善良。镜子也会被灰尘覆盖,这就需要“经常擦拭,不要惹灰尘”,当官也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性格。
镜子为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参考。战国时期,齐国邹忌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邹忌高八英尺多。他可以说是齐国著名的美女。他问他的妻子谁比徐公更漂亮。当然,他的妻子回答说他的丈夫很漂亮。邹忌不自信。他一个接一个地问了另外两个人。答案是邹忌更漂亮。
第二天,当徐公来访时,邹忌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当他被送走时,他看着镜子,确认了自己的判断。邹忌认为别人认为他更漂亮,要么更喜欢他,要么害怕他,要么问他。一面镜子显示了真相和偏见。没有这面镜子,很难找到真相,迷失在偏见中。
许多具有参考功能的东西可以用镜子来比喻。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你可以穿正确的衣服;以古为镜,你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你可以知道得失。”。唐太宗以劝臣魏征为镜,知道自己是政治的得失。当魏征去世时,唐太宗哭了。他失去了一面可以纠正自己的镜子。
[img]454782[/img]
400多年后,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诞生于中国,因“鉴于过去,有资于治道”而得名。以历史为鉴是中国历史书写的经久不衰的传统,《资治通鉴》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就说:“我必须监督夏天或阴天。”我们应该以夏朝和商朝的兴衰为参考。监督和鉴定的初衷是镜子。
以古代为镜子,以历史为镜子,不是追求直接给出秦镜等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历史智慧。正是在这个维度上,中国人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上铜镜使用史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