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宁武关,大明总兵周遇吉为明朝而死,而大同总兵姜镶、宣府总兵王承胤则向李自成递上降表。崇祯皇帝感觉不好,赶紧下令调整宁远总兵吴三桂、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援剿总兵左良玉。
然而,昌平总兵唐通离京师最近,兵马最少。只有他按时到达京师,其他人要么行军缓慢,要么因为某种原因拖延。这无异于将军对崇祯皇帝的集体背叛。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向下看~
崇祯十七年3月19日,崇祯皇帝不愿意在大明江山自杀,登上了皇宫最高的煤山山顶。他想看看是否会有忠诚的将军带领王兵马来拯救他和大明。
崇祯皇帝对事实感到绝望,他看到的是四面楚歌,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回天了,自吊而死。
[img]453465[/img]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罪魁祸首。
明末,武将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一方面,朝廷不得不重用武将,以平息内忧外患的需要。另一方面,崇祯皇帝担心武将自尊,文官担心武将建功立业后再次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不怕死的武将被敌人杀死,不怕死的武将被崇祯皇帝和文官杀死。
到崇祯十七年,还能时不时蹦蹦跳跳的武将几乎都是活着放在第一位的主人。
为了活着,吴三桂在袁崇焕两天后走了将近20天。崇祯皇帝上吊死后,吴三桂先向李自成投降,然后向多尔根投降。
为了生存,唐通到达北京师范大学后,带领部门前往居庸关。李自成一到就投降了。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向多尔根投降。
为了活着,刘泽清在接到崇祯皇帝的调兵诏令后,以坠马受伤的名义南逃,然后投降清军。
为了生存,左良玉在得到崇祯皇帝成功后守卫武昌的承诺后,只拿出了一个详细的日常作战计划敷衍了事。后来,为了避免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假太子案”为由出兵“清君侧”,导致南明洪光政权内讧,洪光政权崩溃。
吴三桂、唐通、刘泽清先后成为三姓家奴,自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奇怪的是,有人说左良玉是忠臣,他先是在崇祯皇帝死前看到死亡,然后导致洪光政权内讧,导致洪光政权崩溃。
更可笑的是,有人说左良玉是忠臣,主要是因为他起兵“清君侧”。
[img]453466[/img]
崇祯十五年,在朱仙镇之战中,左良玉手下的8万兵马成为李自成的重点打击对象,精锐部队损失惨重。
战后,无论崇祯皇帝是否治左良玉,左良玉都有可能在明末乱世中丧失精锐兵力,死于非命。
把活着放在第一位的左良玉自然不会甘心落得这样的结局,扩大兵力成为他的救命良方。
左良玉摆脱李自成的追兵后,率部退到樊城驻扎,“驱襄阳一郡人以实军”,兵力扩大到20万。
与此同时,左良玉为了解决工资和粮草供应,一直在抢劫军队,这使得大量的“叛徒”觉得他有肉吃,所以他们带着家人回家。
崇祯十七年,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
到目前为止,左良玉已经成为明末任何一方都不敢忽视的存在。
@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皇帝为打动左良玉出兵勤王,做出了勤王功成左良玉、左梦庚父子世守武昌的承诺。
左良玉曾经被“世守武昌的承诺”所诱惑,但左良玉果断地选择了活着,想到出兵王将对阵一路势如破竹的大顺军。
[img]453467[/img]
然而,当崇祯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左良玉想在保证自己能活着的前提下,为自己设立一个“忠臣牌坊”。
《明史·左良玉传》完整记录了左良玉的无耻:崇祯皇帝面临的形势已经十万火急,但左良玉却在不慌不忙的“日月进兵闻”,结果“疏入,不奉命,闻京师被陷”。
崇祯十七年5月15日,福王朱由松模仿明朝宗于南京的皇位。崇祯皇帝死前,手握80万大军,却看到了死亡,变成了弘光朝的宁南侯。
然而,左良玉和他的80万大军却让弘光帝朱由松如哽咽。
崇祯年间,左良玉能一直屹立不倒,除了他把活着放在第一位,还与他与东林党的关系密切分不开。
明神宗在位时持续了近30年的国本之争。东林党花了很大力气成功阻止朱由松的父亲朱常迅成为皇太子。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后,朱常迅的儿子朱由松成为新皇帝。@ 东林党与弘光帝朱由松的关系十分紧张。
这很尴尬。东林党把左良玉视为对抗洪光帝的重要砝码。洪光帝把左良玉视为稳定王位的重大威胁。左良玉夹在洪光帝和东林党之间,生活非常艰难。
此时,左良玉与弘光帝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东林党忘记了当年的国本之争,与弘光帝抛弃了前嫌一致。
可悲的是,面对被强敌包围的局面,东林党不仅没有放下当年国本之争的恩怨,反而加剧了政治斗争。
为了打击弘光帝即位的正统性,进而扳倒弘光帝,东林党策划制造了被后人称为“南渡三案”的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假太子案在“南渡三案”中影响最大,对弘光政权打击最大。
元年三月,南京突然出现了一个自称是皇太子朱慈郎的少年,引起轩然大波。
弘光帝和马士英一手推动弘光帝即位,坚持皇太子是王之明假的,而东林党则到处传播弘光帝和马士英为了权力把真皇太子说成是王之明假的谣言。结果假太子案越来越黑。
与此同时,依附于左良玉的湖广巡按照御史、东林党干部黄澍火上浇油,不断劝说左良玉起兵东进保护王子和“清君侧”。
[img]453468[/img]
左良玉决定以“假太子案”为由,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残部从陕西转向襄阳、降兵叛卒的意愿,到南京等江南富裕地区抢劫,从“清君侧”开始。
洪光帝和马士英迅速动员江北四镇兵马抵抗,原本用来防备清军的黄得功和刘良佐。
当弘光政权因假太子案陷入内讧时,如进入无人境地的清军迅速打开了进入南京的通道。
弘光元年4月,左良玉在“清君侧”进兵途中死亡,一个月后,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政权崩溃。
崇祯皇帝死前持有80万军队,但看到左良玉死亡,洪光政权直接杀手左良玉,既不是崇祯皇帝的忠臣,也不是洪光皇帝的忠臣,更不用说明朝的忠臣了。然而,由于左良玉的“清朝”符合东林党的意愿,左良玉成为了东林党的忠臣。
左良玉没有如期到达京师拯救崇祯皇帝。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