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皇太极笑纳蒙古林丹汗“六大后妃”,封赏宗室,大家欢喜不已。
只有礼亲王代善拒绝接受公主娜木钟,三次退亲,声称:“皇帝喜欢,自嫁就是。”皇太极愤怒地说:“我先娶了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然后娶了娜木钟。如果你想陷入我的不义,你的心可以被惩罚!”
皇太极这句话说,大帐落针可闻,朝堂气氛陷入冰点。七兄阿巴泰赶紧打圆场,劝皇太极道:“娜木钟甚至林丹汗正妃,不宜再嫁给别人,皇帝你娶她为好。”诸贝勒也异口同声地说:“请皇帝接受!”皇太极看了代善一眼,若有所思。
皇太极的表情并没有逃脱代善的眼睛。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过去的10年里,皇太极除了自己的心还没有死。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皇太极只有在他代善的推动下才能登上王位。这时,我奖励美娜木钟给自己一个一举两得的计划
[img]453531[/img]
戴山是清朝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所谓虎父没有狗子。16岁第一次出征时,他横扫了海西女真三部,因军功封贝勒。从那以后,他和父亲到处征求意见,并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因为他的勇敢战斗,他被努尔哈赤授予“古英巴图鲁”美号,这意味着勇士最多。
这一尊号,有清一代,只为代善所独有。
代善是努尔哈赤所有儿子中最勇敢、最慷慨的。@ 楚英太子虐待大臣被废墟后,代善被努尔哈赤立为太子,代表政府,独掌满洲八旗中的两旗,权倾一时。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多次对人们说:“我死后,我的儿子和大福晋都交给了代善收养。”代善的荣誉和信任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620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事。首先,代善次子硕托涉嫌叛逃,代善为严明军纪,要求努尔哈赤斩首;然后四贝勒皇太极爆料,代善与努尔哈赤公主阿巴亥关系暧昧。
努尔哈赤得知这两件事后,忍不住咯噔了一下,暗示道:“我还在,戴善敢狠心处死亲子,染指后宫。如果我死了,我的小儿子和福晋怎么能安全呢?”他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就废除了戴善王子的地位。
楚英和戴山的两个王子被废除了,这让努尔哈赤失望了。他们沮丧地停止了存储。朝廷事务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努尔哈赤去世。
[img]453532[/img]
历代,为了继承皇位,王子们争夺王位,可谓刀光剑影,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战”,后金也不例外。@ 1626年,努尔哈赤刚刚去世,觊觎王位已久的皇太极,开启了夺位之路。
皇太极找到了最强大的代善(其他待遇被废除后没有改变),说服代善以被废除声誉受损、不应继位为由退出皇位之争;同时,他以分享国家利益为诱惑,恳求代善支持自己的继位。
代善不愿违背父亲的命名,最终同意了皇太极的提议。同年9月,在代善的全力支持下,皇太极登上王位,改年为天聪;同时宣布代善享有与他平起平坐的特权。
然而,继位后的皇太极,清除异己,独揽大权的野心暴露出来:他一边拉拢各方中小势力,一边打压威胁最大的三大贝勒。
柿子应该柔软地捏。皇太极首先以“嫉妒,想毁掉后金基业”为由,切断了实力相对较弱的二贝勒阿敏;然后,皇太极以谋杀罪追捕了三贝勒鲁莽古尔泰的头衔,除了它的翅膀。
随着阿敏和莽古尔泰两大贝勒的力量回归自己,皇太极不仅实力大增,而且在朝鲜、蒙古和明朝的一系列胜利下赢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支持。于是,皇太极把压制之刃挥向了拿着两面旗帜的代善。
兔死狐悲伤,物伤等等。阿敏和莽古尔泰的经历让代善心有余悸。为了消除内争,代善不仅做事谨慎,甚至在1632年主动放弃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的特权。
找不到瑕疵的皇太极,只好以“鄙视君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理由敲打代善。皇太极不相信,抓不住代善的把柄。如果你有机会,你就没有机会创造机会!
[img]453533[/img]
1635年,皇太极灭蒙古,将被降职的林丹汗六位遗孀(后妃)封为宗室婚姻,怀柔蒙古各部。这时,皇太极灵机一动,给了代善蒙古公主(皇后)娜木钟。
代善代政多年,怎么能不知道皇太极的皇心呢?表面上看,娜木钟领5000户来降,嫁妆丰厚,足以向外界展示皇太极对代善的厚待。然而,代善早就知道,娜木钟还有一个历代皇帝梦寐以求的宝藏——“传国玉玺”,皇太极不可能不知道。
@ 皇太极一举两得的计划是,如果代善娶了娜木钟,皇太极就会给他定下“私藏国玺,意图谋反”的罪;不结婚,代善逃不过“轻君轻法”的指控。两害相权取其轻,代善果断拒绝了这段婚姻。于是,文章开头出现了一幕。
一个月后,皇太极将娜木钟纳入后宫,理由是大臣们请求不要拒绝。同年,他被封为贵妃,排名第一崇德五宫第三。第二年,皇太极在获得娜木钟献出的“传国玉玺”后,在盛京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代善因拒绝嫁给娜木钟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被皇太极斥责为越分妄为,轻视国王,蔑视法律,逐渐赋予闲置的家园。一旦皇太极结束,代善就不会问政府,而是被尊重压抑。
66岁的代善于1648年去世。皇太极没想到的是,23年后,他的孙子康熙皇帝追封了代善的死亡头衔,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当时的忠冠,功昭后世……”
为什么代善曾被立为太子,最终未能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