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二十二十年),曹操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帝 ,埋在高陵。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听到这个消息后,世子曹丕立即从叶城赶到洛阳继位丞相和魏王。为了尽快登基称帝,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为了迅速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稳定政权局势,曹丕笼络和支持自己的政治势力,打击异己势力。同时,他任命贾旭为太尉,华新为国家,王朗为御史医生。他还让忠于曹魏的夏侯敦为将军,联合孟达收复了上庸三县。此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位,登基,改元黄初,改罗阳为洛阳,汉朝死亡。
[img]451451[/img]
事实上,早在魏王继位之初,曹丕就出台了两项政策,一项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造散骑常侍。他这样做是为了禁止宦官和宦官为官,从制度上根除宦官的根源。第二项是采纳陈群的意见,建立了九品中的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赢得了士族的支持,为曹丕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回归中央。不仅如此,曹丕成为皇帝后,还坚持独占权力。他审判了中书省,他的官员被士人任命。同时,他还剥夺了藩王的权力,这使得藩王的封地经常发生变化,没有治理权和兵权。此外,藩王的行为将受到严格监视。可以说,曹丕为了杜绝东汉末年宦官掌权、诸侯国混乱的教训,先后实施了几项新政。后来,在士族的支持下,曹丕应该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魏国政权,但为什么曹魏政权在当时不会持续太久呢?
曹魏政权衰弱如此之快,与士族有很大关系。当时士族兴于两汉时,魏晋南北朝达到顶峰,同时衰落于唐朝。在魏晋南北朝最繁荣的时期,有30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亡,其中有80多个皇帝。这段时间只有360多年,也就是说,几乎每四年就有一个皇帝,每十年就有一次王朝的变化。因此,分裂、政变和朝代改革是魏晋南北朝的常态。
[img]451452[/img]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士族是新的封建贵族。他们在当地有大量的人口和土地。因此,他们有私人士兵和武汉堡垒。随着他们权力的不断积累和增长,他们本能地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他们身上。毕竟,一旦有了这样的政权,这些士族的利益就会大大降低。曹丕和曹睿虽然选择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士族合作,但也使士族逐渐繁荣,限制了皇室。因此,在士族叛乱中,宗族势力薄弱,无法阻止外臣夺权。
更何况九品正制实施后,虽然人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但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渐被士族垄断。这样一来,士族势力不断强大,宗族势力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政权自然不会是士族的对手。所以,即使萧家后来选择重佛教对抗士族,北朝也依靠胡人的部落来对抗士族,但只要士族还是强大的。建立两三百年的稳定王朝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曹魏的政权才会如此迅速衰落。
笔者认为,曹操以“压抑豪强,重寒妾”的方式压制了士族,但令人遗憾的是,曹丕为了登基而重用了士族,曹魏的政权无法长久。
曹魏政权长期发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