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什么三国中东吴的存在感这么低?东吴属于什么水平?为什么《三国演义》对吴的笔墨这么少?
在魏蜀吴三家,曹魏手中有皇帝,即“以天子命令诸侯”,皇位来自汉献帝刘协的“禅让”。蜀汉自居汉朝正统,刘备也是“帝室之舟”,是合法继承。而且只有孙权的吴国开国最晚,比其他两个晚八九年。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而《三国演义》中吴国的笔墨也是最少的,那么纵观整个三国,吴国的实力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老孙家致富开始。第一代领导人孙坚,字文台。他是吴郡富春人,凭借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一直刷经验刷到长沙太守的水平。孙坚主要是为儿子们打下基础,让东吴这家公司从零开始正式起步。随后孙坚与黄祖对刚中光荣退休后,第二代领导人孙策上台。被称为“小霸王”的孙策字伯符。有一种说法是“王不过项”,“霸王”是项羽,而孙策被称为“小霸王”,足以说明他的勇敢和个人能力。孙策的主要功勋是为东吴开辟领土,扩大各种征伐。主要发展方向是江东,使东吴发展成为一家大公司。并获得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此时正式称吴,为了与历史上其他吴不同,称东吴或孙吴。
但是孙策和他爸爸一样凶猛,但是他不注意一些细节,让刺客像他爸爸一样被杀。据估计,它们都是射入动脉的。如何计算夏侯敦射入别人的眼睛而不死。然后到了第三代领导人——“碧眼儿”孙权。这时,他已经接管了一家准上市公司。为什么说是“准”?此时,东吴的国家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封建国家应该拥有一切,除了一些名义上的名字不同。
[img]450204[/img]
与曹魏、蜀汉不同,孙吴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缺乏合法性。虽然最终在孙权的努力下成功上市,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在我们吃瓜的人眼里并不是很好。至少和其他两家公司相比是这样。孙坚打了一个黄祖,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孙策打徐州,但让陈登当猴子玩了好几次。孙权本人是10万军队,让张辽打得一塌糊涂。他甚至差点让张辽活捉。然而,一些朋友可能不得不问,刘备和曹操也输了。你为什么要抓住老孙家?不想黑老孙家,主要是东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
曹操、刘备亲自上战场,也是“马上天子”。而且孙权并不像他的老爹老哥那样英勇,他更多的是一个守成之主。当孙策向他解释后事时,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竞争,清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就连孙策也承认了这一点,他们的兄弟,一个符合打天下,一个符合治天下。孙权个人缺乏军事指挥能力,这从他十万大军输给张辽就可以看出。
[img]450205[/img]
吴国给我们的感觉是,除了赤壁之战,白衣渡江与夷陵之战后,似乎没有什么战绩。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大多数三国迷要么喜欢魏国,要么喜欢蜀国,对吴国的热爱程度也不高。吴国主要是对其中一些人物的“个人崇拜”。
总的来说,吴军打不了,吴国有20万常备部队,远远超过蜀汉,但也远低于曹魏。当时世界三分不平等,世界人口七分,曹魏占四,孙吴只占二,蜀汉只占一。然而,20万的数量似乎相当可观,但却分散在西起江陵、中据武昌、南抵建业数千公里的长江防线上。驻扎在那里的部队不能随意调动,但曹魏在任何时候都打破了整个防线。东吴真正能抽调出来的机动部队和主动进攻的兵力并不多。
[img]450206[/img]
比如曹休带了6万精兵冒进来,东吴想吃点他的队伍就设伏坐等吃鸡。为了建立这个埋伏圈,孙权甚至调动了自己的禁卫军,但只有9万人。尽管这场战争“重创”魏军-歼敌上万,但对人力雄厚的曹魏来说,也就是毛毛雨。刚才说曹魏人口是东吴的两倍,如果征兵是一样的,那么曹魏的兵力大致是东吴的两倍。而且东吴满打满算不少于30万人,曹魏基本上有60万大军。万人真的只是挠痒痒。
东吴北伐基本在下游地区,孙权也亲自带人去合肥。但再怎么打不下来,他也不敢抽荆州的守军来支援,他也忘不了白衣渡江,可不想自己打得好的时候蜀汉再重复一遍。而东吴想的就是不开拓地盘也没关系,不丢地盘就行。事实是,虽然东吴有30万人北上从未成功,但曹魏有60万人仍未能南下。三家各有特色,魏国多骑兵,蜀国多步兵,吴国多弓兵,多水军。虽然魏国的骑兵在长江沿线并没有占据吴国的便宜,但西线的蜀军在离开山区时仍然没有占据魏国骑兵的便宜。
[img]450207[/img]
此外,虽然孙刘的家人表面上是攻防联盟,但他们从未真正同情过。诸葛亮前两次北伐时,孙权忙于称帝,后来敷衍了事。诸葛亮想“复兴汉朝”,但孙权只想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毕竟,汉朝没有姓孙的吴王和吴大帝。
[img]450208[/img]
我们认为吴国的存在感很低,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抑孙”。吴国的笔墨确实少了,但我们似乎吴国打得不多。吴国在三个家庭中最终灭亡,这可以证明吴国仍然有自己的实力。
三国时期东吴的水平实力如何? 为什么东吴的存在感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