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后,刘邦也担心国家制度形式的问题。似乎没有办法实行县制还是分封制。如果采用分封制,周朝分封的后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采用县制,秦朝就有了迅速衰落的教训。
最后,刘邦想出了一个和稀泥混在一起的办法。
[img]448485[/img]
分封制与县制并行。
一方面,刘邦大肆分封英雄,同时也分封了他的亲戚后代。另一方面,刘邦也保留了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大量领土。这样,我们似乎可以学习我们的优势,不仅可以拥有县级制度的管理优势,还可以拥有地方政府在分封制度下保卫中央政府的优势。
但刘邦忘了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感情会逐渐淡化。
对他来说,这些封闭的诸侯都是他的后代,自然没有问题。但在几代人之后,随着人们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很难说。当周朝分封世界时,许多诸侯之间没有同样的血缘关系吗?但@ 还不是打得天下大乱?
刘邦去世后,汉朝经历了惠帝、少帝、文帝等几代人,这一弊端开始逐渐凸显。汉景帝时期,几个强大诸侯国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对此,汉景帝不得不采取赵错的建议,开始削藩。汉景帝一开始削藩,立刻引来各大诸侯国的强劲反弹,最终爆发了所谓的七王之乱。
最后,虽然汉景帝平息了七国之乱,除了最大的诸侯国,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七国以外的诸侯国仍然非常强大,随时可能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
削藩势在必行。
但问题是,如何削藩?
如果很难,很容易造成七国之乱一样的叛乱。此外,汉武帝刚刚登基,头上还有一位窦太后。窦太后在削藩方面与孙子汉武帝意见不一致。@ 即使汉武帝想硬碰硬,也不能来。
就在这时,汉武帝面前出现了一个叫主父偃的人,给了他一个妙计。
这个妙计,就是所谓的“推恩令”。
在汉武帝之前,所有诸侯王死后,他们的王位和封地将由他们的长子继承。不仅在汉朝,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如此。然而,主人燕创造性地提出,长子和其他子女可以分别继承。
[img]448486[/img]
简单来说,就是分家。
长子拿着最大的一块,继承了父亲的头衔。其他儿子也可以从父亲的封地中分成一部分。然而,你只能享受封地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中央政府也收回了政治权力。
就这样,出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原来各大诸侯王都想和中央政府争夺权利。但是推恩令实施后,诸侯王自己的儿子就辞职了。为了获得更大的遗产,他们开始内斗。
一个内斗严重的诸侯国,自然没有精力与中央政府竞争。
此外,随着推恩令的逐步实施,各大诸侯国开始越来越小。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由长子继承的诸侯国越来越小。而那些由其他普通儿子继承的领土,权力将被收回中央政府,自然不会对中央政府构成任何威胁。
正是凭借这一妙计,汉武帝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各大诸侯国,奠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朝举国之力与匈奴作战奠定了基础。
推恩令,真是历史上最顶尖的妙计。
但与此同时,推恩令并非万能。
在汉武帝的典型案例中,几乎所有的后代都以各种形式继承了这一传统,直到清朝。也就是说,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权力和父亲的一些实权。而其他普通儿子,降低一级或两级继承头衔,以及各种待遇。例如,父亲是王子,长子可以是王子,但其他普通儿子只能是王子。
长期以来,这一制度的存在,确实可以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后世其他朝代会发生如此多的藩王叛乱?
其实答案很简单。推恩令制度只能解决藩王封地的问题。如果藩王根本没有封地,还有什么区别?
[img]448487[/img]
例如,以明朝为例。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许多儿子为王时,采取了“分封而不锡土”的政策。简言之,我把你封为王子,但你没有实际的封国,也没有对你所在地的管辖权。你只能控制你手中的一支小军队。
但是军队是以推恩令的形式分割的吗?当时明朝的藩王大多负责守边。如果他们手中的军队被完全分割,他们就无法抵抗外敌。朱元璋死后,后来即位的朱云文只能采取硬削策略。这种硬结果导致了靖难之战,最终失去了王位。
@ 推恩令确实是解决诸侯王的妙计。但如果诸侯王根本没有封地,手中的权力也无法分割,那么推恩令就没用了。
在什么情况下,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真的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