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作品。接下来,我们来听听他的一些故事。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非常有名,《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出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从小聪明非凡,历史上有“几岁能韵语”,有过目不忘的才华。1615年,宋应星和宋应升来到省会南昌参加乡试,两人脱颖而出,宋应星高中@ 宋应升高中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然而,他们的运气可能已经耗尽了。在随后的首都会试中,他们屡战屡败,一直名落孙山。最后,他们在崇祯初年绝对有了科举的念头。
科场失意是世界上最大的幸运之一。
从崇祯初年到崇祯十年,宋应星平淡的生活给世界带来了辉煌的《天工开物》。1637年,崇祯十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一年。现代欧洲科学创始人笛卡尔出版了《方法论》,东方宋应星出版了《天工开物》,东西方出版了两本影响世界的书。
明末,中国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等并不落后于欧洲,当江南资本主义萌芽时,一方面,人性解放、金瓶梅等强势小说流行人性解放思想浪潮,一方面,各种科技书籍的诞生,既是实践思想的推动,也是社会实际需要的历史时刻。
[img]448268[/img]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本伟大的书的命运完全不同,《方法论》随后掀起了西方科技革命的浪潮,但《天工开物》在清朝被禁止。
1637年,明朝士兵混乱,《天宫开物》在中国的销量不好,也没有引起轰动。清初,一位名叫杨素卿的福建书商将其包装成畅销书。《天宫开物》开始在南北流通,成为出口到国外的书籍之一。但不久之后,这本书突然消失了,完全绝版了。
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稳定统治,从文化书籍的源头扼杀反清思想,巩固满洲的统治权威,乾隆以编辑《四库全书》的名义进行了全国图书审查。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文化项目中,许多传播世界的书籍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严格来说,清朝并没有禁止《天工开物》,但也没有包括在《四库全书》中。但问题是,《四库全书》是乾隆以前的经典。如果《天工开物》不被《四库全书》认可,就相当于被抛弃了正常书籍的地位。而且乾隆年间文字狱最严重,所以《天工开物》其实就是被禁。
《天工开物》之所以不包括在《四库全书》中,有三个原因:一是清朝对科技书兴趣不大,也被视为“奇技淫巧”,不重视;第二,《天工开物》中有一些“北俘”。、“东北夷”一词属于明朝人民的正常描述,但刺痛了清朝统治者的神经;第三,宋应星的兄弟宋应生的《方玉堂全集》,朋友陈宏旭等人的一些作品有反清思想,提倡“华夷之辨”。
因此,《四库全书》的官方态度表明,《天工开物》是一本政治不合格的书。官方不包括在内。私人印刷流行吗?不!清朝文字狱多年,尤其是乾隆,多次制造文字狱。人们一直很紧张。他们不敢打印模糊的敏感书籍,也不敢把它们藏在家里,更不用说明确的政治不合格书籍《天工开物》了。
因此,没有书商敢于印刷和销售天工开物。许多人不敢隐藏这本“反书”,甚至不敢再看一眼,很快就烧毁了它。最终的结果是,天工开物在中国已经消失了200多年。
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遇冷,却在国外大火。
17世纪,《天工开物》传到日本后,很快就火得一塌糊涂,不断被重印和重印。因此,日本甚至流行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并将其视为“植产兴业”的指南。
18世纪,《天工开物》传到朝鲜后,也引起了热潮。例如,朝鲜思想家朴趾源在游记《热河日记》中隆重推荐了《天工开物》,并在19世纪的许多朝鲜科技书籍中多次引用天工开物。
[img]448269[/img]
与此同时,《天工开物》在18世纪后传播到欧美,并迅速翻译成12种语言。欧洲学者说,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宋应星被称为“中国狄德罗”,“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对欧洲的影响超乎想象。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1.19世纪,欧洲有蚕桑技术,但缺乏防治疾病的经验,导致大量生丝减产。然而,天宫开物为蚕的养殖和防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经验,这显著改善了欧洲丝绸产业。
2.当时,虽然欧洲工业发达,但农业非常落后。人工播种仍在播种中,犁的设计也非常原始。在《天宫开物》中,有中国的播种机和更高效的犁,因此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事实上,欧美现代播种机的原型在中国,更不用说中国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没有贡献了。
3.当时欧洲已经知道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天工开物》让欧洲人知道,用野生树皮纤维、竹草纤维代替破布造纸,也可以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
@ 欧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所有欧洲人的成就,而是吸收了全人类的成就,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数千年的手工艺品技术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
明末,中国文人博士掀起了一股实践潮流,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整理、记录数据、归纳分类等方式总结了以往的技术,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不再简单地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现阶段有很多综合性的科技书籍,《天工开物》是这种实践潮流的集成者。
如果晚明的思想继续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可能无法走上类似西欧的科技文明之路,也可能无法与西方竞争。不幸的是,清朝建立后,晚明对科技的重视逐渐被切断,《天工开物》的命运恰当地展现了两个王朝的不同性格。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明朝继续传承下去,它仍然会遭受百年的羞辱,甚至比清朝还要糟糕。事实上,这种观点至少忽视了晚明思想界的浪潮。
《天工开物》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清朝禁止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