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他和元祯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被称为“元白”,刘禹锡被称为“刘白”。让我们了解一下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
元和15年(820年),唐宪宗死亡,穆宗继承王位。被降级的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先后担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书舍人等官职。然而,朝鲜的中央政府仍然混乱不堪。穆宗年轻荒谬,大臣们争夺权力和利润,当地的藩镇猖獗。在这方面,白居易多次写信,但没有被皇帝采纳。
此时的白居易,虽然依然忠诚诚实坦率,但已经失去了当年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不再对政治抱有希望,只是极力要求外放。《唐才子传》说:“居易累以忠心,却放纵了诗酒。既重用又年轻,仕情突然变得孤独。”《新唐书》中也记载:“居易虽忠心耿耿,但不听,却是丐丐,迁为杭州刺史。”
[img]448180[/img]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路上,他写了一首《船中晚起》,最能体现此刻的心情:
日高犹掩水窗睡眠,枕头凉爽的八月天。
泊位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到江海应该没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向钱唐湖走去,冷吟闲醉了二三年。
“退出江海应该没用,担心国家的朝廷有自己的美德”,不能被朝廷重用,难免会有点抱怨;“走向钱唐湖,冷吟两三年”,但想到杭州和西湖,他的心情又变得轻松了。
既然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那么放纵诗酒、送情山水是必不可少的。在他到达杭州之前,他写了一首《暮江吟》:
残阳铺水,半江瑟半江红。
可怜的九月初三夜,露如真珠月如弓。
[img]448181[/img]
在杭州,面对江南的美丽和诱人的西湖,我们怎么能没有诗歌呢。让我们来看看这首歌《钱塘湖春游》: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棵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没有马蹄。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白沙堤。
钱塘春早,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怎能不让骑马游湖的诗人欣喜若狂呢?
西湖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写满杭州秋天的《江楼晚眺,风景秀丽,发水部张员外》。:
淡烟疏雨间斜阳,河色鲜艳,海气凉爽。
蜃楼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的丹青图写出来,题诗送给水曹郎。
作者抓住了大雨刚过,彩虹依然存在,海市蜃楼即将消失的那一刻,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这首诗蕴含着难以形容的喜悦,也反映了与同行分享的心情。
[img]448182[/img]
当然,白居易来杭州不仅是为了唱诗、喝酒、游山游水,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新唐书》记载:“(白居易)开始筑堤捍卫钱塘湖,钟泄其水,灌田千顷。李泌六井,民赖其吸。”
钱塘湖堤的建设是白居易在杭州做的第一件大事。当他来到杭州时,西湖上原来的堤岸不仅很低,而且年久失修,不能发挥蓄水灌溉和防洪的作用。为此,他亲自主持了湖堤的建设,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湖堤修复后,白居易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并在湖边雕刻了石头。
现在西湖白堤,后人误以为是白居易修的,叫白堤。其实这个堤坝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叫“白沙堤”,也可以在上面的白居易诗中看到。然而,为了纪念白居易,人们仍然愿意称之为“白堤”。
杭州位于钱塘江附近,经常受到海潮的侵袭。土地非常碱性,居民喝水是个大问题。唐德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在城里挖了六井,把西湖水引入井中,让居民喝淡水。但此时,西湖和六井的通道已经严重堵塞,白居易带人们重新疏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在这方面,《西湖旅游志》记载:“白居易和叶侯的成就,人们认为这是有益的。”
白居易为杭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美丽的西湖也给了他无限的幸福。然而,短短三年的任期即将到来。临别时,他不愿意放弃,在西湖写了一首《春湖》:
湖面上的春天就像一幅画,乱峰围绕着水平铺。
松排山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蓝毯线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扔到杭州,一半勾留就是这个湖。
[img]448183[/img]
在离开公司之前,白居易把他的官方工资作为基金留在州图书馆,用于控制杭州官员的营业额。后来,当官员使用它时,他们总是弥补原来的数字。这笔钱一直运行到黄巢之乱。官方工资留下,白居易从天竺山捡起两块小石头作为纪念品。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召回北京。他离开杭州的那一天,老百姓帮助老人和年轻人送行。后来,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了一座白祠来纪念他。
虽然人们离开了,但他们的心仍然关心这里。十年后,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历官二十政,宦官三十秋游。江山风月,杭州是最重要的记忆。”
晚年,白居易住在洛阳,但他一直在思考江南和杭州。他在这首歌《回忆江南》中写下了对杭州的美好回忆:
江南记忆,最记忆的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县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游?
美丽的江南,最难忘的是杭州。一提到杭州,67岁的老诗人依然痴迷于“何日重游”。
作为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有什么经历?他写了什么诗?